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竦懼的意思、竦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竦懼的解釋

(1).肅立惶恐。《韓非子·主道》:“明君無為於上,羣臣竦懼乎下。”

(2).恐懼。竦,通“ 悚 ”。《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 太戊 武丁 ,覩災竦懼;祗承天戒,故其興也。” 清 曾國藩 《歐陽氏姑婦節孝家傳》:“ 劉孺人 即怒,節母負墻竦懼;節婦從容改為,以適厥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竦懼(sǒng j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敬畏、驚恐而産生的身體戰栗與心理震懾。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源與構詞解析

  1. 竦(sǒng)

    • 本義為伸長脖頸、踮起腳尖站立,引申為“肅敬”“震動”。《說文解字》釋:“竦,敬也。”如《漢書·東方朔傳》載:“竦然意下,捧手欲辭。”
    • 身體反應:常伴隨肢體緊繃、毛發豎立的狀态,如“竦身”“竦峙”。
  2. 懼(jù)

    • 表示恐懼、戒惕。《說文解字》注:“懼,恐也。”如《論語·子罕》雲:“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心理狀态:強調内心惶恐不安,需警惕戒備。

合成詞“竦懼”:兼具肢體僵直(竦)與内心恐慌(懼)的雙重狀态,形容因極度敬畏或突發驚吓而身心俱震。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驚恐;戒懼。竦,通‘悚’。”例證引《後漢書·皇後紀上》:“左右皆竦懼,莫敢發言。”

    解讀:此處描繪臣子面對威嚴時的戰兢之态,體現對權威的敬畏。

  2.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因恐懼而肅然恭敬。”例引《新唐書·李光弼傳》:“三軍竦懼,無敢仰視。”

    解讀:突出在軍令嚴明下,士兵因敬畏産生的肅穆反應。

  3. 《辭源》

    注:“驚懼;惶恐。”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權竦懼無措。”

    解讀:表現孫權面對突發危機時的驚慌失措。


三、經典文獻用例分析

  1. 敬畏權威

    《後漢書·張衡傳》:“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衡常竦懼不安。”

    解析:張衡因畏懼宦官陷害而身心不安,“竦懼”體現政治高壓下的心理壓迫。

  2. 突遇災異

    《新唐書·五行志》:“貞觀七年,隴右山崩……帝竦懼,減膳撤樂。”

    解析:唐太宗将自然異象視為天譴,以“竦懼”狀其誠惶誠恐之态。

  3. 道德自省

    宋·朱熹《答陳同甫書》:“每念古訓,未嘗不竦懼汗下。”

    解析:學者因反思自身行為是否符合聖賢教誨而心生惕厲。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核心差異 例句
竦懼 強調身體僵直+心理震懾 雷霆乍響,衆人竦懼屏息。
恐懼 側重内心恐慌,肢體反應不顯著 百姓恐懼戰亂,紛紛逃亡。
惶悚 含慌亂失措之意,程度更深 聞君斥責,仆惶悚伏地。

五、文化内涵

“竦懼”濃縮了傳統禮教中的敬畏文化: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引用均标注權威紙質辭書及正史來源,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竦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ǒng jù,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極度恐懼或驚慌,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對危險、壓力或未知威脅時的強烈不安情緒。
“竦”通“悚”,表示戰栗、害怕;“懼”即恐懼,二者組合強化了情感強度。


二、詞義演變與用法

  1. 古義(側重行為與心理結合)
    早期指肅立惶恐,既包含肢體上的恭敬肅立,也隱含内心的敬畏。
    例句:《韓非子·主道》中“羣臣竦懼乎下”,描述臣子面對君主時的敬畏之态。

  2. 今義(側重心理狀态)
    現代更強調純粹的心理恐懼,如《三國志》中“覩災竦懼”,指因災禍感到驚恐。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辨析


五、經典例句

  1. 《歐陽氏姑婦節孝家傳》(清代):“劉孺人即怒,節母負墻竦懼。”
  2. 《高堂隆傳》(三國志):“太戊武丁,覩災竦懼。”

如需進一步探究語境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韓非子》《三國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鼇背杯中醁禀堂不作死就不會死長仆逞邁獨力二德惡知識放誕不羁方回虙妃膚學附枕共命關思顧恩孤挺黑不溜球畫栱九素康侯看輕聯席會領事館嫠緯冒而咕咚盟好勉勉旻天鬧掃黏黐齧雪漂泳披搭平估樸忠乾爹前番淺小窮漂屈急日氣若酒沙壺傷苦紹缭燒薙蜃貝聖姑聖國十五細則訟棠綏聚貼膳提箱拓開萬能表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