攣躄的意思、攣躄的詳細解釋
攣躄的解釋
手腳屈曲不能行動。 晉 無名氏 《蓮社高賢傳·佛馱邪舍尊者》:“有沙門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敺之,遂手足攣躄。” 宋 陸遊 《養生》詩:“攣躄豈不苦,害猶在四支;二豎伏膏肓,良醫所不治。”
詞語分解
- 攣的解釋 攣 (攣) á 手腳蜷曲不能伸開:痙攣。 互相牽系。 筆畫數:; 部首:手; 筆順編號:
- 躄的解釋 躄 ì 跛腳:“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躄躄〕行進不止的樣子,如“奇俊無少年,日車何躄躄!” 仆倒:“迷悶躄地。”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攣躄"是一個中醫學術語,指肢體筋脈拘急攣縮與下肢痿弱無力并見的病證,屬于中醫痿證與痹證的範疇。其核心含義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攣:指筋脈肌肉收縮拘急,不能舒展自如。表現為肢體關節屈伸不利、僵硬、抽搐或痙攣的狀态。字形從“手”從“攣”,本義即牽系、蜷曲不能伸。
- 躄:指足部痿弱無力,行走困難或不能行走。常特指下肢痿廢。《說文解字》釋為“人不能行也”。字形從“足”從“辟”,強調足部功能的喪失。
綜合釋義:
“攣躄”描述的是肢體同時存在筋脈拘急攣縮(攣)和足部痿弱廢用(躄)的病理狀态。患者不僅肢體活動受限、僵硬或抽搐,還伴有下肢無力、難以站立或行走的症狀。這種病症多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經絡,或髒腑内傷(如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導緻筋脈失養、肌肉萎弱所緻。
中醫典籍依據:
該詞在中醫經典中早有記載,用以描述特定病機與臨床表現:
- 《黃帝内經·素問·痿論》: “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内伐,内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腎熱者色黑而齒槁。” 雖未直接使用“攣躄”一詞,但詳細論述了“骨痿”(可緻躄)的成因,并指出熱邪傷腎、精虧髓虛是導緻下肢痿弱的關鍵病機之一。痿證後期常可兼見筋脈失養而攣急。
- 《中醫大辭典》: 對“攣躄”有明确定義,指出其是“筋脈拘急為攣,足弱不能行曰躄。” 強調了該證候的核心特征是拘急與痿弱并存。
“攣躄”精準概括了肢體筋脈拘攣與下肢痿廢并存的複雜病證,反映了中醫對運動功能障礙的深刻認識。其病因涉及外感内傷,病機關鍵在于經絡阻滞、氣血不暢或精血虧虛、筋脈肌肉失養。
網絡擴展解釋
“攣躄”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拼音:luán bì(部分早期文獻可能誤标為luán jī,但權威字典以bì為準)
- 核心釋義:形容人因肢體僵硬或疾病導緻手腳屈曲、行動不便的狀态,既可用于描述動作笨拙不協調,也可指代身體機能障礙。
二、詳細解釋
-
詞源構成
- “攣”指肢體蜷曲、無法舒展,如痙攣;
- “躄”意為足部殘疾或行走困難。二者結合強調肢體活動受限的病理或生理狀态。
-
應用場景
- 醫學描述:常見于古籍中描述因疾病(如中風、痹症)導緻的手足畸形或癱瘓,如宋代陸遊詩句“攣躄豈不苦,害猶在四支”。
- 文學比喻:可引申為比喻行動遲緩、能力受限,如形容老人行動不便或事物發展受阻。
三、例句與文獻引用
- 晉代《蓮社高賢傳》記載:“遂手足攣躄”,描述因外力導緻肢體殘疾。
- 佛教經典中亦用此詞形容病苦,如“若諸有情……攣躄背偻,白癞癫狂”。
四、近義詞辨析
- 攣踠(luán wǎn):特指手足屈曲無法伸展的疾病,與“攣躄”病理相似但更側重肢體形态。
- 蹒跚:僅描述行走不穩,無病理含義。
五、注意事項
-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醫學文本。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對殘障人士的冒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蓮社高賢傳》或陸遊《養生》詩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僾尼騃冶按劾傲慢無禮不及時敕戒蚩笑穿踰戳壁腳出幸大辣酥單産得來跌跌蹡蹡鼎成斷堤端視二舞鳳腦香風閃歌僮攻玉桄桹觀宇好玩加食結絡盡教金松吉阡舊編九草眷幸絕仁棄義苛重唠哆臨文驢唇馬嘴毛腳雞馬沙廟穴默釣黏結排缵炮艇普洱茶譴域騎鲸客铨筦曲街榮膺設移肆行夙德遂官未敢苟同五綦俠客詳議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