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鞅的意思、斷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鞅的解釋

(1).砍斷馬鞅。鞅,夾貼在馬頸兩旁的皮條。《左傳·襄公十年》:“ 齊侯 駕,将走 郵棠 。太子與 郭榮 扣馬,曰:‘師速而疾,略也。将退矣,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輕則失衆,君必待之!’将犯之,太子抽劍斷鞅,乃止。” 楊伯峻 注:“太子砍斷馬鞅,則居中兩馬與衡離,不能持車矣。”後用作強谏之典。 唐 陸贽 《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乃有泣血碎首牽裾斷鞅者,皆以進議見拒,懇誠激忠,遂至發憤踰禮而不能自止故也。” 宋 範仲淹 《從谏如流賦》:“萬乘之主,納賢以虛,七人之職,竭節而居,又何煩於斷鞅,豈有悔於觀魚。” 宋 陸遊 《曾文清公墓志銘》:“雖有折檻、斷鞅、牽裾、還笏,若賣沽名者,願皆優容奬激之。”

(2).馬鞅中斷。形容馬跑得很快。 唐 許堯佐 《柳氏傳》:“遂升堂,出 翊 劄示 柳氏 ,挾之跨鞍馬,逸塵斷鞅,倏忽而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鞅”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均與古代車馬結構相關:

一、砍斷馬鞅(強谏之典)

字面解釋:鞅指套在馬頸兩側的皮制挽具,用于固定車轅。斷鞅即砍斷馬鞅,使馬車無法行進。
典故來源:出自《左傳·襄公十年》。齊侯欲逃離戰場時,太子與郭榮勸阻無效,太子抽劍砍斷馬鞅,迫使馬車停下。此舉象征以激烈方式強谏君主,後成為“強谏”的典故。唐代陸贽、宋代範仲淹等文人曾引用此典,如“牽裾斷鞅”表忠臣力谏。

二、形容馬匹疾馳(速度極快)

引申含義:因馬奔跑過于迅猛,導緻鞅帶斷裂,後引申為形容速度極快。典型用例為成語“逸塵斷鞅”,出自唐代《柳氏傳》,描述許俊騎馬疾馳,“逸塵斷鞅,倏忽乃至”。

附:“鞅”的讀音與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鞅》一詞的意思是指脫掉馬鞅,使馬失去束縛而自由奔跑。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第一個部首是“立”字旁,表示站立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革”,表示皮革或馬鞍。它的拆分筆畫是17畫。 《斷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詩經·小雅·東門之池》:“斷鞅車馬,起我翟羿。”意思是解開馬鞅,讓馬車自由奔馳,比喻人才在艱險境地,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斷鞅」。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斷鞅」一詞的寫法可能有一些差異。例如,在秦漢時期,可能會寫成「斷掣」或者「斷轭」,但都有類似的意思。這些寫法在今天已經比較少見了。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斷鞅」這個詞,例如: 1. 在人才輩出的時代,解除束縛,斷鞅奔馳,才能展現自己的真正價值。 2. 過去的失敗隻是馬鞅的束縛,隻要解開了,我們就能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了。 與「斷鞅」相關的組詞有「鞅」字開頭的其他詞彙,如「鞅杵」(指鞅杆),「鞅鞅」(形容鞭策、催促的聲音)等。近義詞可以是「解鞍」,意思也是解開馬鞍,釋放束縛。反義詞則可以是「束縛」,意思是限制、牽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