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魚。亦喻處于困境者。《隋書·儒林傳·王孝籍》:“伏惟明尚書公動哀矜之色,開寬裕之懷。咳唾足以活枯鱗,吹噓可用飛窮羽。” 唐 劉長卿 《獄中聞收東京有赦》詩:“持法不須張密網,恩波自解惜枯鱗。”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生離》:“東風殢得紅顔瘦,枯鱗望斷西江口,雨慘雲愁咽 楚 謳。”
“枯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枯鱗(拼音:kū lín)指幹枯的魚,常用來比喻處于困境、急需援助的人或事物。該詞具有文學化的隱喻色彩,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
其比喻義源自《莊子·外物》中“涸轍之鲋”的典故:莊子曾向監河侯借糧,對方敷衍說等收稅後再借,莊子以“涸轍之鲋(困在幹涸車轍中的魚)”自喻,強調急迫的困境。後世由此衍生出“枯鱗”“涸鱗”等表達。
“鬥水濟枯鱗”出自駱賓王《上兖州崔長史啟》,意為用少量水救助幹涸的魚,比喻以微薄之力幫助困境中的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詞背景,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枯鱗」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動物的鱗片已經幹燥、脫落或者老化,呈現出幹枯和不光滑的狀态。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事物質地幹燥、枯槁的狀态。
「枯鱗」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鳥(niǎo)」,分别代表木頭和鳥類。
「枯鱗」一共由12畫組成,其中「枯」為8畫,「鱗」為4畫。
「枯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詞中的描述,例如「枯鱗歲歲皆應有,富貴花開花謝頻」。由于鱗片的幹燥老化現象比較常見,所以「枯鱗」逐漸被用來形容事物的幹燥,失去活力和生機的狀态。
「枯鱗」的繁體字為「枯鱗」,在繁體字中「鱗」表示魚的鱗片。
在古代寫法中,「枯鱗」的字形和現代寫法相比有一些細微差别。例如在《說文解字》中,「枯」的字形是由「臣」和「十」組成,「鱗」的字形是由「鳥」和「米」組成。
1. 他長期工作繁忙,容顔逐漸枯鱗敗敗。
2. 農田缺水,莊稼枯鱗不堪一擊。
枯朽、枯竭、枯燥、枯萎、鱗片、鱗次栉比。
幹枯、枯槁、枯燥、凋零。
鮮活、生機、欣欣向榮、茁壯成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