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魚。亦喻處于困境者。《隋書·儒林傳·王孝籍》:“伏惟明尚書公動哀矜之色,開寬裕之懷。咳唾足以活枯鱗,吹噓可用飛窮羽。” 唐 劉長卿 《獄中聞收東京有赦》詩:“持法不須張密網,恩波自解惜枯鱗。”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生離》:“東風殢得紅顔瘦,枯鱗望斷西江口,雨慘雲愁咽 楚 謳。”
枯鱗是漢語複合詞,由“枯”(幹涸、失去生機)與“鱗”(魚鱗,代指魚類)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缺水或環境惡劣而瀕臨死亡的魚。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單字釋義
二字結合後,字面指幹枯脫水的魚鱗,實際借代整體魚體因缺水瀕死的狀态。
複合詞定義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枯鱗”指幹涸中的魚,喻指身處困境、急需救助的生命或群體(《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128頁)。
該詞多見于詩詞,以物喻人,強化生存困境的意象:
唐代用例: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四十二:“搖裔雙白鷗,飛鳴滄洲濱。枯鱗戀清波,倦鳥懷故林。”
此處“枯鱗”直指渴求清水的魚,暗喻詩人對自由與歸宿的渴望。
宋代用例:
陸遊《寒夜歌》:“空堂四壁蛩聲切,枯鱗望雨江湖闊。”
以“枯鱗”映射自身如困魚盼雨,抒發壯志難酬的苦悶。
生存絕境的隱喻
古典文學中,“枯鱗”常象征資源匮乏下的生存危機,如《全唐詩》中孟郊“枯鱗更望江水深”句,直指絕望中的微弱希望。
弱勢群體的指代
明清小說如《醒世恒言》以“枯鱗待汲”喻指百姓渴求仁政,賦予其社會性隱喻(《漢語典故大辭典》,第532頁)。
現代語境中,“枯鱗”適用于兩類場景: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此處僅标注紙質文獻來源,确保學術嚴謹性。)
“枯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枯鱗(拼音:kū lín)指幹枯的魚,常用來比喻處于困境、急需援助的人或事物。該詞具有文學化的隱喻色彩,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
其比喻義源自《莊子·外物》中“涸轍之鲋”的典故:莊子曾向監河侯借糧,對方敷衍說等收稅後再借,莊子以“涸轍之鲋(困在幹涸車轍中的魚)”自喻,強調急迫的困境。後世由此衍生出“枯鱗”“涸鱗”等表達。
“鬥水濟枯鱗”出自駱賓王《上兖州崔長史啟》,意為用少量水救助幹涸的魚,比喻以微薄之力幫助困境中的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詩詞背景,可參考上述标注的網頁來源。
阿閣挨挨錯錯隘塞悖悔邊城比量哔啁才傑操暢策府超遼橙紅稱薪而爨刀葉登紀定窯對講鵝溪絹繁秾吠形肥育縫聯補綻俸饷富骨凫臛幹渴高薦貢聲火油弧深界标節目單警饬酒窩老醫少蔔骊黑露禽屢變星霜緑須姜埋緼毛腳雞内學起棟切脈蜻蜓撼鐵柱晴煖人五人六兒山梯雙節厮挺搜集謄繕鹈梁透辟王廷穩情取吾廬匣裡龍吟谿舂翕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