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危苦的意思、危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危苦的解釋

(1).危難困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被征發人前有服役死亡的危苦,後有商賈索債的壓迫。”

(2).指危難困苦中的生靈。 唐 張仲方 《贈毛仙翁》詩:“定是煙霞列仙侶,暫來塵俗救危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危苦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危:
    • 本義指高處、陡峭之處(《說文解字》:「危,在高而懼也」),引申為危險、不安定的狀态。
    • 在「危苦」中側重處境艱險或心理上的憂懼。
  2. 苦:
    • 原指味覺的苦澀(《說文解字》:「苦,大苦苓也」),後擴展為艱難、困頓,以及精神上的痛苦。
    • 在複合詞中強調身心遭受的磨難。

      「危苦」融合了「危」的險境與「苦」的煎熬,核心含義為身處險境而承受身心痛苦。


二、文獻用例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危苦:艱危險惡,困苦憂懼。

    例證引《楚辭·九章·悲回風》:「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内傷。物有微而隕性兮,聲有隱而先倡。夫何彭鹹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萬變其情豈可蓋兮,孰虛僞之可長!……傷太息之愍憐兮,氣于邑而不可止。」(詩人以危苦之境喻志士之困厄)

    來源:漢語大詞典官網(鍊接

  2.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釋義:

    危苦:形容處境險惡,身心困苦。

    例:明末遺民詩文常抒「家國危苦之痛」,如顧炎武《日知錄》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折射時代危局中的悲怆。

    來源:台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鍊接

  3. 古典文學中的典型用法:

    • 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所以隱忍苟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後也。」(以「危苦」暗喻忍辱負重的精神煎熬)

      來源:中華書局《史記》點校本


三、語義延伸與語境分析

「危苦」在具體語境中可側重不同維度:


四、現代應用與詞義穩定性

現代漢語中,「危苦」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文學領域描述極端困境,如:

「抗戰時期難民危苦的生活狀态,成為民族記憶的深刻烙印。」

其詞義自先秦至今保持高度一緻性,核心始終圍繞「險境」與「痛苦」的雙重壓迫。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依據權威整理版本,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及古典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危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危難困苦
    指處境危險且充滿艱難困苦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個人或群體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境遇。
  2. 危難困苦中的生靈
    引申為代指處于困境中的生命或百姓,強調對苦難群體的關注。

二、出處與用法


三、例句參考

  1. “常年在外是你們工作的特色……不懼危苦是你們的性格。”(現代造句,體現不畏艱險的品質)
  2. “暫來塵俗救危苦。”(唐代張仲方詩句,表達對苦難者的救助)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曆史或正式語境,如描述戰争、災害中的群體苦難,或贊頌堅韌精神。日常口語中使用較少。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例證,可參考《史記》《中國通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捱磨安安穩穩崩裂邊俸瑸晖不栉進士才節長番陳告尺二圭從政誕談調研督役燔烈旛旗罘罝龜紋錦郭術鼓鼙骨殖花衣降真潔流舊館酒糟鼻拘制舉足憐養零削淩翥陸挽煤面母教南海粘皮着骨批準千門萬戶乾陀啰樵擔陗核邛杖權象儒風三生石生靈塗炭沈極疏屏私臆苔岑談判擿裂蔚跂文君早寡無遮會鮮發夏雨雨人謝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