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懶洋洋。《紅樓夢》第二六回:“ 寶玉 打發 賈芸 去後,意思懶懶的,歪在牀上,似有朦朧之态。” 茅盾 《子夜》十四:“ 吳荪甫 懶懶地回到書房裡。” 李劼人 《天魔舞》第八章:“還有一條老哈叭狗,蜷睡在右耳房門外踏腳墊上,看見人來,隻懶懶的把眼睛睜一睜。”
嬾嬾:沒精打彩。 宋 馬永卿 《元城語錄·圍棋》:“先生一日問僕能圍棋否,僕對以亦嘗為之,終不高,故雖與人對,亦復嬾嬾爾。” 瞿秋白 《馬爾華》:“﹝海鷗﹞并排着坐在沙上,張開着嘴,垂着翅膀,或是嬾嬾的浮在波浪上,不叫喊,也不像平常那麼野獸似的活躍。”
“懶懶”是一個疊詞,主要形容人或事物表現出懶散、沒精打采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懶懶”多用于描繪具體狀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消極的疲倦還是中性的悠閑。建議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獲取更嚴謹的釋義。
懶懶(lǎn làn)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一個人不願意做事、偏愛安逸舒適的狀态或态度。懶懶的人常常缺乏動力,對于要花費精力或時間的事情常常推遲或回避。
懶懶是由“忄”(心部)和“胥”(古文中表示行為動詞)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筆。
懶懶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漢語,草書時代中,“懶”代表餓、睡眠不足;“懶” 近似于“濫”,指不加區别地做,為了適應當時書寫要求,“懶懶” 漢字中的 較複雜之字形有的變形,并造成部分舊字繁體寫法的差異。
懶懶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懶懶”,品字旁加心旁,表示心情慵懶。
1. 他一天到晚隻想睡覺,真是懶懶的。
2. 她對工作沒有任何興趣,總是敷衍了事,是個懶懶的人。
懶惰、懶散、懶洋洋、懶理、懶得、懶覺
慵懶、懶散、慢性子、懶惰、怠惰
勤奮、積極、活躍、努力、勤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