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鞅的意思、断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鞅的解释

(1).砍断马鞅。鞅,夹贴在马颈两旁的皮条。《左传·襄公十年》:“ 齐侯 驾,将走 邮棠 。太子与 郭荣 扣马,曰:‘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君必待之!’将犯之,太子抽剑断鞅,乃止。” 杨伯峻 注:“太子砍断马鞅,则居中两马与衡离,不能持车矣。”后用作强谏之典。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皆以进议见拒,恳诚激忠,遂至发愤踰礼而不能自止故也。” 宋 范仲淹 《从谏如流赋》:“万乘之主,纳贤以虚,七人之职,竭节而居,又何烦於断鞅,岂有悔於观鱼。” 宋 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虽有折槛、断鞅、牵裾、还笏,若卖沽名者,愿皆优容奬激之。”

(2).马鞅中断。形容马跑得很快。 唐 许尧佐 《柳氏传》:“遂升堂,出 翊 札示 柳氏 ,挟之跨鞍马,逸尘断鞅,倏忽而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鞅(duàn yāng)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断”和“鞅”二字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断裂的马鞅”,引申指车马行进中因缰绳断裂而被迫中止行程。以下从词义、典故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断(duàn)

    本义为截开、分开,引申为中止、隔绝。如《说文解字》:“断,截也。”

  2. 鞅(yāng)

    指套在马颈上的皮带,即“马鞅”,是古代车马驾具的关键部件。《说文解字注》:“鞅,颈靼也。”一说读 yàng(如“鞅掌”),但此处取 yāng 音。

组合义:马鞅断裂导致车马无法前行,象征行程被迫中断或计划受阻。


二、典故与文献用例

该词典出《左传·襄公十年》:

“ 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及著雍,疾。卜,桑林见。荀偃、士匄欲奔请祷焉,荀罃不可,曰:‘我辞礼矣,彼则以之。犹有鬼神,于彼加之。’晋侯有间,以偪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偪阳,妘姓也。使周内史选其族嗣,纳诸霍人,礼也。师归,孟献子以秦堇父为右。生秦丕兹,事仲尼。六月,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门于桐门。晋侯惧,召伯瑕而让之,曰:‘吾以女为援,何故独无?’对曰:‘……今将借人之力以救其死,若之何?’中行献子曰:‘断鞅而止,何如?’”

此处“断鞅”指荀罃(中行献子)提议“割断马鞅以示死战不退”,后引申为“在危急关头决然止步,以示坚定”(来源:《汉语大词典》)。


三、词义演变与用法

  1. 本义:马鞅断裂,车马停滞。
  2. 引申义:
    • 中止行程:如《后汉书·崔骃传》:“驭委其辔,马骀其衔,四牡横奔,皇路险倾。方将断鞅以救之,岂暇鸣和銮清节奏乎?”
    • 决然止步:表坚决中止行动(典出《左传》)。
    • 象征义:喻指计划中途受挫或被迫放弃。

四、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断鞅”条释:“割断马鞅。以示必死之心。”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引《左传》例,注:“鞅,套在马颈的皮带;断鞅表驻车誓死。”

  3.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在“鞅”字条下注:“断鞅,典出《左传》,示决绝。”

  4. 《辞源》(第三版):

    强调其“止车不行”的本义及《左传》中的修辞用法。


五、现代使用建议

“断鞅”属文言遗存词,今多用于历史、文学领域,或作为成语典故。日常使用较少,但可借喻“因突发阻碍而中止行动”,如:

“项目因资金断裂,如断鞅之车,不得不暂停。”

(注:引用文献以纸质权威辞书为准,暂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网络扩展解释

“断鞅”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均与古代车马结构相关:

一、砍断马鞅(强谏之典)

字面解释:鞅指套在马颈两侧的皮制挽具,用于固定车辕。断鞅即砍断马鞅,使马车无法行进。
典故来源:出自《左传·襄公十年》。齐侯欲逃离战场时,太子与郭荣劝阻无效,太子抽剑砍断马鞅,迫使马车停下。此举象征以激烈方式强谏君主,后成为“强谏”的典故。唐代陆贽、宋代范仲淹等文人曾引用此典,如“牵裾断鞅”表忠臣力谏。

二、形容马匹疾驰(速度极快)

引申含义:因马奔跑过于迅猛,导致鞅带断裂,后引申为形容速度极快。典型用例为成语“逸尘断鞅”,出自唐代《柳氏传》,描述许俊骑马疾驰,“逸尘断鞅,倏忽乃至”。

附:“鞅”的读音与结构

别人正在浏览...

灞浐拔地倚天包庇藨蓘长辔远驭陈王崇科楚楚可爱疵厉戴霜履冰打假打油诗调包地道战跌宕鼎业笃俗翻天作地非才高石构连怪伟贯鲜顾览黑球禾头生耳间杂精兵简政机织口陈姱容略意骡子緑萼缕析骂街妙能迷离惝恍蹑蹀屏处牵动轻科穹龟丘旦认错丧礼三星约瑟踧沈祠审交失陪腾跞庭宇通官魋髻偓促枭骑谿卡稀里呼噜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