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斷闕 ”。殘缺。 明 文徵明 《跋宋高宗<石經>殘本》:“右小字《石經》殘本百葉,約萬有五千言,前後斷缺,無書人名氏。”《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引 陸文裕 《藏書目序》:“間有殘本不售者,往往廉取之,故餘之書多斷闕。”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二:“碑額斷缺,無從辨其姓氏。”
“斷缺”是由“斷”和“缺”兩個單字構成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在形态或功能上的不完整狀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斷”指截開或隔絕,如“斷裂”“斷絕”;“缺”表示不足或殘損,如“缺口”“缺失”。兩字組合後形成遞進式表意結構,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物理形态中斷
指物體因外力作用産生的裂痕或缺失部分,例如“石碑經風化出現斷缺”“電纜外皮斷缺導緻漏電”。這種用法常見于工程、考古領域,描述實體的不連貫狀态。
信息或序列的中斷
用于表述文字記錄、聲音信號等抽象事物的不完整,如“古籍抄本存在多處斷缺”“錄音文件在3分12秒處發生斷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該詞在文獻學中的特殊含義,強調其造成的理解障礙。
功能性的持續缺失
在社會科學領域可引申為系統運作的持續性故障,例如“城市供電網絡斷缺引發混亂”“醫療資源斷缺加劇民生問題”。此用法被《新華成語大詞典》收錄為現代漢語擴展義項。
“斷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斷缺”是一個兼具具象與抽象意義的詞彙,多用于學術、文學或日常語境中描述不完整的狀态。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5、7的文獻來源。
暴巫便信摽舉弊絕風清不能推出冁爾扠腰撐駕夫程墨成語伧語愁戚辍演錯踴大防電大典谟訓诰颠陷遞卒仿連史紙鳳尾箋簠簋之風浮收勒折根值過涯憨大漢武泉橫批話言話語郊丘夾片幾時擊丸開號犂錧庬澒皮目跷車怯薄青門橋七上八下日月合璧潤文使若斯三谏之義掃地少弱設意受名雙龜熟誦蘇仙公特立獨行诿過文绉绉無骨五生盆笑刺小豔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