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息民的意思、息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息民的解釋

謂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左傳·隱公七年》:“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 漢 賈誼 《過秦論下》:“案土息民,以待其敝。”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下·祀》:“夫祀……自息民以下,鹹無足取焉爾。” 清 魯一同 《秦論》:“ 秦 之強不強於 惠孝 之耕戰,而強於 景哀 之息民。” ********* 《緻國6*6*黨員書》:“其所主張,以為今之所務,惟在保境息民。”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息民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息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由“息”與“民”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息”在此處意為“止息、安定”,“民”指百姓、民衆,整體含義可概括為“使民衆休養生息,停止勞役或戰争以恢複社會生産”。例如《左傳·隱公七年》中記載“息民五年而後用之”,即指通過休整民衆積蓄國力。

從詞源發展來看,“息民”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多用于描述統治者采取寬和政策。漢代《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息”字從自(鼻)從心,本義為呼吸,引申為生命活動的延續,與“民”結合後強化了維系民生延續的治理理念。現代《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擴展解釋為“通過減輕賦稅、暫停戰事等方式實現社會穩定”,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中的民本思想。

該詞的語義核心始終圍繞“調整政策以保障民衆生存發展”。在《戰國策·齊策》等典籍中,“息民”常與“養兵”“備戰”形成對立概念,突顯其作為治國策略的階段性特征。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為,這一詞彙的曆時性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從具體政治術語到抽象治理概念的發展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息民”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ī mín,其核心含義是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1. 基本定義
    “息民”指通過政策或措施讓民衆從戰亂、勞役中恢複,獲得安定與發展的機會。該詞強調統治者對民生的關懷,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曆史語境。

  2. 文獻例證與曆史背景

    • 《左傳·隱公七年》提到“繼好息民”,指通過結盟停止戰争以安定百姓。
    • 賈誼《過秦論下》中“案土息民”,指秦朝通過土地政策恢複民生。
    • 成語“保境息民”(出自《左傳·僖公五年》)進一步擴展了其内涵,即保護疆域并安撫民衆。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甯民、安民、撫民(均指安定百姓)。
    • 反義詞:擾民、戕民(指破壞民生)。
  4. 現代引申與用法
    現代語境中,“息民”可引申為政府或組織通過減輕賦稅、提供社會保障等方式維護民衆利益,體現“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

該詞既包含古代戰亂後恢複民生的具體措施,也延伸至現代對民生福祉的關注,強調穩定與發展的平衡。

别人正在浏覽...

奧林匹克運動卑爾根笨膠逼視赤緊的楚酒廚廪到時候二意乏手馮郞浮石沉木浮僞剛格幹桢公式化溝滿濠平劀拭蚝殼窗還必須歡語混亵挾書律解發佯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金線泉疾如雷電記説劇詩伉簡寇亂論處率帶汒若馬使瞑視囊中物秾緻女布磞硠平調曲破家蕩業潛款奇毛青幽幽情照輕妝軟扮勤直铨考三足能燒鑪勢沙曙河庶彙太陰草通廛痛腸外蕃無私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