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刍的意思、豆刍的詳細解釋
豆刍的解釋
猶豆莝。 清 嚴允肇 《洗象行》:“豆芻飽食三品料,劒珮班陳百官列。”
詞語分解
- 豆的解釋 豆 ò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豆子。豆莢(豆角兒)。豆漿。豆綠。
- 刍的解釋 刍 (芻) ú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飼養牛馬的草料)。反刍。 割草:刍荛(割草稱“刍”,打柴稱“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後常用作向人陳述意見的謙辭)。刍言(常用來謙稱自己的言論)。刍議(
專業解析
"豆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含義需結合"豆"與"刍"的本義及古代用法來理解:
-
核心釋義:
- 豆:指豆類植物及其果實,如大豆、小豆等。
- 刍:本義指割草,引申為喂牲口的草料,也指草把、谷草等。
- 豆刍:合稱時,通常指豆類植物的莖稈和豆莢等。在古代農業和祭祀語境中,它特指經過加工(如切碎、幹燥)的豆類作物的稭稈部分,用作牲畜的粗飼料或燃料。有時也泛指豆類及其附屬物。
-
文化溯源與具體應用:
- 祭祀用品:在古代祭祀禮儀中,"豆刍"常作為祭品的一部分出現。例如,《禮記·祭義》中提到祭祀需準備各種谷物和"鹽漬豆刍",這裡的"豆刍"指代的是供奉給神靈或祖先的豆類及其相關制品(如豆葉、豆稭),象征着農産品的豐饒和對神靈的敬意。
- 牲畜飼料:在農業生産中,"豆刍"是重要的牲畜飼料來源。元代農學家王祯在《農書》中将飼料分為"菽豆"(豆類籽實)和"豆刍"(豆類稭稈),明确指出"豆刍"是牛馬等大牲畜越冬的主要粗飼料之一,營養價值雖不及籽實,但來源廣泛。
- 燃料與肥料:除了飼用,幹燥的豆刍(豆稭)也常被用作薪柴燃料。燃燒後的灰燼(草木灰)富含鉀元素,是重要的農家肥料來源。
-
現代理解與使用提示:
- "豆刍"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農史、禮儀文化等領域。
- 理解該詞時,需注意其古典性和語境依賴性。它不是一個現代常用的飼料或物品名稱,現代更常用"豆稭"、"豆粕"(榨油後的渣)等具體詞彙。
- 在引用或使用時,應明确其指代的是豆類作物的稭稈部分,主要用于飼料、燃料或曆史/文化語境。
參考資料來源:
- 《禮記·祭義》(古籍原文)
- 王祯《農書》(元代農學著作)
- 《漢語大詞典》(權威語文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豆刍”是一個源自古代農業生活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豆刍(dòu chú)原指豆類作物的莖葉和割下的草料,古代常作為牲畜飼料。後引申為瑣碎微小的事物,比喻無關緊要的細節或日常雜務。
二、詞源解析
- 字面構成:
- 豆:指豆類植物,如黃豆、綠豆等。
- 刍:本義為割草,引申為草料、飼料。
- 農業背景:
古代農民将豆類莖葉(細小且易碎)與割下的麥稭、稻草混合,用作喂養牲畜的粗飼料。因其瑣碎的特性,逐漸演變為比喻微小事物的代稱。
三、文獻引用
清代嚴允肇在《洗象行》中寫道:“豆刍飽食三品料,劍珮班陳百官列”,此處“豆刍”指大象的飼料,印證了其作為牲畜糧草的本義。
四、現代用法
- 比喻義:形容瑣碎、不值一提的小事(例:不必為豆刍之事煩心)。
-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相關成語,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昂昂百舌兒八脈報錄人畚箕不對碴兒冊籍乘龍重根出讨打招得鳳點唱吊膽提心非惟飛響躬己孩弄寒瘦黑藓鶴山仙人後婦話長説短回味賄縱家老爺嘉露僭慢激聒荊璞進酌虧法酷類靈娲臨時抱佛腳六陵蠪侄胪斷蜜餌迷昧黏澀鉛華七正閃倐生體折庭檻首禾壽人水墨死死平平肅紛雖則痛撓圖寫魏勃掃門無縫鋼管鄉貴消不得洗劑信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