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vertheless;though; although] 雖然
雖則有少數黨員和少數黨的同情者曾經進行了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組織地進行過。毛6*澤6*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雖然。《書·秦誓》:“雖則雲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 唐 羅隱 《西川與蔡十九同别子超》詩:“相歡雖則不多時,相别那能不斂眉。”《西遊記》第四一回:“雖則久别,還記得他模樣。”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他迷戀着‘神秘之街’,雖則有時候要住在亭子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雖則漢語 快速查詢。
“雖則”是一個漢語連詞,主要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基本含義
“雖則”表示讓步關系,相當于“雖然”或“即使”,用于引出某種事實或條件,後文常通過“但/但是/卻”等詞表達轉折。例如:
雖則多費了些工夫,但是長了不少知識。
語境延伸
在古漢語或近代文學中,也用于強調“即使如此”或“縱然”的假設語氣。例如:
《書·秦誓》:“雖則雲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
雖則你是你,我傲然是我,咱們卻在相同的時間瞅見了自己。
如果需要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雖則》是一個表示讓步關系的詞語,意為“雖然、盡管”。它常常出現在句首,用來引導一個讓步條件,表示雖然有一定的限制或條件,但後面的情況仍然成立。
《雖則》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言”,其中“虍”表示“虎”,“言”表示“說”。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雖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中,意為“盡管如此”。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雖則」。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所以《雖則》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在一些出土的古代金文和篆刻中,可以看到類似于現代寫法的字形。
1. 雖則天氣炎熱,我還是堅持每天跑步鍛煉。
2. 雖則他得到了好成績,但他并沒有驕傲自滿。
組詞:雖然、雖、盡管、縱使
近義詞:固然、雖則、然而
反義詞:因此、所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