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讨的意思、出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讨的解釋

出外讨伐。《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詔 營州 都督 張儉 等發 幽 營 兵及 契丹 、 奚 、 靺鞨 等出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出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出兵征伐、讨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描述軍事行動。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出"

    指離開原地、發動行動,引申為派遣軍隊或發起軍事行動。《說文解字》釋:"出,進也。象草木益滋,上出達也",此處引申為軍事力量的出動。

  2. "讨"

    本義為聲讨、征伐。《說文解字》:"讨,治也。從言從寸",段玉裁注:"發其紛糾而治之曰讨"。在軍事語境中特指以武力懲戒不義,如《左傳·宣公二年》:"讨不服也"。

組合釋義:"出讨"即發兵征伐,強調主動出兵以正義之名讨伐敵方。


二、文獻例證與權威引用

  1. 《資治通鑒·唐紀》

    "(安祿山)詐稱奉密旨讨楊國忠,引兵出讨。"

    此處指安祿山以"讨伐楊國忠"為名出兵叛亂,印證"出讨"的軍事行動性質。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七。

  2.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權遂遣瑜出讨麻、保二屯。"

    描述孫權派遣周瑜出兵征讨麻、保二地,體現"出讨"的主動征伐含義。

    來源:中華書局《三國志》校注本。


三、使用場景


四、現代適用性

該詞屬古語遺存,現代漢語除曆史研究、文學創作外極少使用,近代逐漸被"出征""讨伐"等替代。


參考資料原文節選:

《資治通鑒·唐紀》:"(安祿山)至薊城南,閱誓衆,以讨楊國忠為名,引兵而南。"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權讨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網絡擴展解釋

“出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出外征讨或讨伐,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行動的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根據權威曆史文獻《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記載,“出讨”指軍隊外出進行征伐行動。例如:“诏營州都督張儉等發幽營兵及契丹、奚、靺鞨等出讨。”。此處描述了唐代對高麗的軍事行動,強調“出讨”的軍事性質。

  2. 字義分解

    • 出:指離開原地向外行動,如“出征”“出發”。
    • 讨:本義為征伐、聲讨,如《說文解字》中“讨,治也”,引申為用武力或輿論譴責。
      兩字結合後,特指主動出擊的軍事行為。
  3. 現代延伸用法
    在非軍事語境中,可比喻為“提出讨論”或“公開探讨”。例如:“網友提出讨論領導視察封路的合理性”,此處“讨”引申為探讨、商議,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4. 相關注意事項

    •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現代日常使用頻率極低。
    •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避免與“讨論”等現代詞彙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或權威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闇室不欺菴蔚扒皮悲楚碧籌閉經冰山難靠彩蛋殘部尺刃鸱視虎顧持政刺打麤戾德慧點菜地宮匪遑非讦奮袂複旦富貴榮華改置高談弘論鬼芋醢石合共河塞黃金菊蠖伸胡髭架鳌建白講武簡阙教勉蔻丹诳誤冷急丁靓雅戾蟲裡丑捧心滿腹牢騷木鍁難勝逆治排兵布陣批較切摯勸稼絨線沙民山芎嗣膺松花脫手彈丸兀硉五野香火姊妹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