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惑暗昧。 漢 應劭 《<風俗通>序》:“私懼後進益以迷昧。”《南史·齊紀上·高帝》:“ 張淹 迷昧,弗顧本朝。”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二酉綴遺上》:“世以 成式 ( 段成式 )博通,而本朝故典,迷昧若此,他可信哉。” 葉聖陶 《倪煥之》九:“以為這樣做的時候,迷昧的良心自然會清醒過來。”
“迷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迷惑暗昧”,指因認知不清或思維混亂而導緻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人在精神或認知層面處于蒙蔽、混沌的狀态,常表現為對事物本質缺乏清晰判斷,如《南史·齊紀上》中“張淹迷昧,弗顧本朝”即形容臣子對時局的昏昧态度。
引證與用法
文學用例
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常被用于表達對人性或世事的反思,如宋代陳楠《羅浮翠虛吟》中“一人迷昧猶自可,迷以傳迷迷至老”,暗指錯誤認知的代際傳遞;元代長筌子“浮生迷昧,販骨走千回”則描繪了人生迷茫的輪回感。
現代語境
葉聖陶在《倪煥之》中寫道“迷昧的良心自然會清醒”,賦予該詞道德覺醒的引申義。
總結
該詞貫穿古今,既可用于描述具體認知局限,也可隱喻精神層面的蒙蔽狀态,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多層含義。
迷昧(mí m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種事物或情況模糊、不清楚或難以理解的狀态,缺乏明确的界限或概念。
迷昧這個詞由迷和昧兩個部分組成。
迷昧一詞源自于古漢語,《說文解字》中稱為“瞑”,意為昏暗、模糊。在繁體中,迷昧的寫法為“迷昧”。
在古代,迷昧的寫法多樣。例如,“迷”可以寫作“謎”或“謎”,而“昧”可以寫作“冇”或“旀”。
1. 他對這個問題相當迷昧,不知道該怎麼解釋。
2. 這部作品有着迷昧的結局,給觀衆留下了許多解讀的空間。
3. 他的言辭總是迷昧不清,讓人難以理解他的意圖。
迷昧在搭配其他詞語時有以下常見的組詞:
迷昧的近義詞包括模糊、暧昧。
迷昧的反義詞是明晰、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