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楚 人 卞和 從 荊山 得的未經雕琢的璞玉。 晉 傅玄 《傅子·阙題》:“必得 崑山 之玉而後寶,則 荊 璞無夜光之美;必須南國之珠而後珍,則 隨侯 無明月之稱。” 唐 張惟儉 《賦得西戎獻白玉環》詩:“自将 荊 璞比,不與 鄭環 同。”
(2).比喻具有美好資質的人才。 晉 盧谌 《贈劉琨》詩:“承侔 卞和 ,質非 荊 璞。”《晉書·戴邈傳》:“又貴遊之子……不及盛年,講肄道義,使明珠加磨瑩之功, 荊 璞發採琢之榮,不亦良可惜乎!”
“荊璞”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楚國卞和從荊山發現的未經雕琢的璞玉,即著名的“和氏璧”原石。該典故出自《韓非子》,卞和先後獻玉于楚厲王、武王,因未被識出而受刑,後文王命人剖石得美玉,遂成傳世珍寶。
象征未經雕琢的原始狀态
形容天然質樸、未加修飾的材料或作品(如所述“粗糙的寶石”),強調事物最本真的形态。
比喻未被發掘的人才
特指資質優秀但尚未被培養或重用的潛力者(如晉代盧谌詩句“質非荊璞”即用此意)。類似用法在《晉書》中也有記載,強調人才需經雕琢方能顯價值。
該成語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既可用于贊美自然之美,也可寄寓對人才成長的期待。
《荊璞》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玉石的原始狀态,未經雕琢的純粹的玉石。它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未經世俗熏陶,純樸無邪的品質。
《荊璞》這個詞的部首是“艹”,即草字頭部首。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艹”(3畫)+“玉”(5畫)+“石”(5畫)。
《荊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荊楚歲時記》一書中,後來也在《莊子·德充符》等文獻中出現。它形容了玉石的純淨和樸素之美,也引申為人格品質的贊美。
《荊璞》的繁體字為「荊璞」。
在古時候,漢字《荊璞》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構成和意思相同。由于漢字的演變和演化,古代寫法可能有一定的差異。
1. 他從小生活在山野,一直保持着一顆荊璞的心靈。 2. 她的美麗純真如同一塊荊璞的玉石,不受世俗的玷污。
1. 荊棘璞玉:比喻經受磨難或磨練後出現的高尚品質。 2. 未雕琢:形容人未受艱苦環境或世俗形式的影響,保持純真本性。 3. 樸實無華:形容人或事物本質純樸,沒有矯揉造作的外在裝飾。
1.原初:指事物的最初狀态,沒有經曆過改變或處理。 2.純樸:指人或事物本質純粹,沒有矯飾或虛僞。 3.素未謀面:指未曾見過或接觸過的人或事物。
1.豔麗:形容外貌華美、光彩奪目,與荊璞相反。 2.矯揉造作:形容人故意迎合他人或僞裝自己的态度行為,與荊璞相反。 3.世故:形容人處事圓滑,見多識廣,與荊璞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