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百舌鳥。 唐 盧仝 《悲新年》詩:“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遙聽百舌兒。” 宋 蘇轼 《如夢令·春思》詞:“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宋 範成大 《五月聞莺》詩之二:“一聲初上最高枝,忙殺嘔啞百舌兒。”參見“ 百舌鳥 ”。
百舌兒是漢語中對烏鸫(Turdus merula)的别稱,該詞源于其獨特的鳴叫特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百舌"指代"鳴聲多變、善于模仿其他鳥類的鳥","兒"為名詞後綴,常用于口語化表達。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爾雅·釋鳥》中已有"反舌"的記載,晉代郭璞注疏稱:"百舌鳥也,能反複其舌,隨百鳥之音"。唐代《酉陽雜俎》則明确記載:"百舌,今以五月五日,剪其舌可使學語"(《中國古典名物大辭典》,中華書局2012年版)。現代鳥類學研究證實,烏鸫擁有超過100種鳴叫聲調,春季求偶期可模仿畫眉、喜鵲等20餘種鳥類鳴叫(《中國鳥類生态大圖鑒》,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該鳥種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為留鳥。《辭海》(第七版)生物分冊記載其體長約29厘米,雄鳥通體黑色,喙部橙黃,屬雜食性雀形目鳥類。值得注意的是,百舌兒在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意象,杜甫《寄柏學士林居》詩雲:"赤葉楓林百舌鳴,黃泥野岸天雞舞",宋代陸遊更專作《晝卧聞百舌》記錄其生态特征(《全唐詩》《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百舌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百舌兒”指代百舌鳥,一種善于鳴叫的鳥類()。其名稱來源于其鳴聲多變,仿佛能模仿多種鳥類的叫聲。
在唐宋詩詞中,“百舌兒”常被用作意象,例如:
現代研究中,“百舌兒”多被認為是烏鸫(學名:Turdus merula),這類鳥以複雜的鳴叫能力聞名,常見于東亞地區()。
需注意與“百舌子”(形容口才好的人,如所述)區分,二者雖發音相近,但含義不同。
案籍晻曀表草不疊陳表谶悔錯音戴愛蓮逮行躭遲稻苗登高水豆笾方彩飛虎割哀弓箕估堆兒龜占後碑皇屍互訛菅茅交心嘉向京挺寄深窭囏劇事嘅息坑坑窪窪口鉗寬徇連雲梯麗都龍裳倫誼毛衣馬辔沒味泯泯棼棼木家什諵詀凝碧平整歉荒青蜺痊差人工呼吸擅退蛇跌鼈繩墜睗睒太常雅樂帷輤無窮盡羨餘銷鈍消解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