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upper three of the Big Dipper;handle of the Dipper] 構成北鬥柄部的三顆星
(1).北鬥柄。指北鬥的第五至第七星,即衡、開泰、搖光。北鬥,第一至第四星象鬥,第五至第七星象柄。《國語·周語下》:“日在析木之津,辰在鬥柄。” 唐 韋應物 《拟古》詩之六:“天河橫未落,鬥柄當西南。” 清 納蘭性德 《沁園春》詞:“北轉河流,南橫鬥柄,略點微霜髩早衰。” 峻青 《海嘯》第一章:“他望了望天,鬥柄斜垂,天,已經是大半夜了。”
(2).喻權柄;大權。《後漢書·崔駰傳》:“重侯累将,建天樞,執鬥柄。”
“鬥柄”是天文術語,指北鬥七星中形似柄部的三星,以下是綜合解釋:
組成與形狀
鬥柄由北鬥七星中的第五至第七顆星(玉衡、開陽、搖光)構成,排列成弧狀,形似古代酒鬥的柄部,因此得名。
功能與象征
古人通過觀測鬥柄的指向來判斷時間和季節。例如《冠子·環流篇》記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具體對應關系為:
天文曆法
古代以鬥柄指向劃分“十二月建”,即十二個月份的鬥柄方位變化對應農曆節氣,形成時間參照體系。
文化隱喻
在古籍中,“鬥柄”偶喻權柄或大權,如《後漢書》提到“執鬥柄”象征掌握權力。
鬥柄既是古代天文觀測的重要标志,也衍生出文化象征意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冠子·環流篇》等古籍及天文曆法相關文獻。
《鬥柄》(dòu bǐng)這個詞常用于形容勇猛、果決的人。比喻在鬥争中表現出色,擁有強悍的能力和堅定的意志。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鬥柄》這個詞的部首是「斤」和「木」。使用了5個筆畫。
段落三:來源和繁體《鬥柄》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鬥」字來源于象形字,表示争鬥、戰鬥的意思;「柄」字來源于「木」字,表示手柄、把手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鬥柄」的寫法是「鬥柄」。
段落四: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鬥」字和「柄」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鬥」字的古字寫作「斸」,「柄」字的古字寫作「幷」。
段落五:例句1. 他在戰鬥中展現出了真正的鬥柄。
2. 她是個有鬥柄的女性,不輕易向困難低頭。
段落六: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鬥志、鬥争、柄杖
近義詞:勇猛、果敢、堅決
反義詞:膽怯、優柔寡斷、懦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