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賄的意思、方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賄的解釋

土産;地方所有的財物。《逸周書·明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萬國各緻其方賄。” 朱右曾 校釋:“方賄,土之所有。”《國語·晉語六》:“夫王者成其德,而遠人以其方賄歸之,故無憂。” 韋昭 注:“方,所在之方。賄,財也。”《孔子家語·辯物》:“昔 武王 克 商 ,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 唐 李商隱 《為荥陽公進賀正銀狀》:“前件銀,出非大冶,貨在中金,敢以元正,式陳方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賄"是古代漢語中較為冷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地方進貢的財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特指"周代諸侯以土地所産貢獻天子"的貢品制度,常見于先秦典籍。

從詞源結構分析,"方"取《周禮》"辨邦國都鄙之方位"的行政區劃概念,指代諸侯封地;"賄"在《說文解字》中釋作"財也",特指非貨币形态的財物。二者組合構成特定政治經濟制度術語。

現存最早完整記載見于《周禮·天官·大宰》鄭玄注:"方賄,四方諸侯所貢也",強調其具有地域專屬性和禮制強制性特征。根據《三禮辭典》考釋,方賄包含絲帛、珠玉、珍禽等八類貢品,按"任土作貢"原則征收。

現代學者在《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研究》中指出,方賄制度實為早期中央集權體制下的財政管理形式,通過規範地方貢賦維系宗法關系,其征收标準與《禹貢》記載的"五服制"存在制度延續性。

該詞在《春秋左傳注》等文獻中多作曆史制度術語使用,現代漢語已不作為常用詞彙流通,僅見于古代典章制度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方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方賄”指地方特有的財物或土産,由“方”(所在之地)和“賄”(財物)組合而成,強調某地區的特産或貢品。

  2. 詞源與構成

    • 方:原指方位、區域,引申為地方、屬地(如《逸周書》中“萬國各緻其方賄”)。
    • 賄:古義為財物,非現代“賄賂”的貶義(如《國語》韋昭注“賄,財也”)。

文獻例證

發音與結構

“方賄”是古代文獻中表示地方財物的術語,常見于描述諸侯國或屬地進貢的語境,強調地域性和物質屬性。需注意其與現代“賄賂”一詞的語義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備責不足數騁力吃心初度之辰擋箭牌憚恐忿懥賦歸欤隔句工時果然餜子孤詣黑頓頓狐假鸱張胡思亂量甲次籍骸京花靜搒稽陟絶谷谲秘巨輪懼震抗捐窟窟老勿大樓面銮儀衛睦雍拟态披揚嗛約齊雲觀泉扃去日鋭卒乳粟僧卻崎聲聲氣氣深禁審人申鮮誓江樹功揚名鼠牙死不回頭提花提速土鼈屯長王教完勁烏鬼效放宵旰憂勤笑喚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