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搜括而得的羨馀。《續資治通鑒·宋理宗開慶元年》:“ 丁大全 使其私人為 浙西 提舉常平,盡奪亭民鹽本錢,充獻羨之數。”
“獻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曆史時期的財政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古代地方官員将額外搜刮的財物(即“羨餘”)進獻給朝廷的行為。這裡的“羨餘”原指賦稅正額外的盈餘,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演變為強制征收的苛捐雜稅。
曆史背景與實例
據《續資治通鑒·宋理宗開慶元年》記載,南宋權臣丁大全曾派親信擔任浙西提舉常平官,強行沒收鹽戶的本錢充作“獻羨”。這反映了該制度對百姓的剝削性質。
運作機制
曆史評價
這種行為雖短期内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但長期加劇社會矛盾,宋代文獻中多次批判其“與民争利”的弊端。
注:該詞彙屬于曆史術語,現代漢語已鮮少使用,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財政制度的文獻中。
獻羨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情感到非常佩服、稱贊的情感。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犬,右邊的部首是羊,有着攀升、超越的意味。
根據《康熙字典》的筆畫順序,獻羨共有11個筆畫。
獻羨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儒效》:“獻是供養,羨是觀瞻,東萊君将以毛澤度獻羨。”這裡的獻羨指毛澤度的毛樣子展示出來的養生方法受到了東萊君的贊賞和推崇。
獻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獻羨」。
古代漢字中的獻羨寫作「獻異」,其中的「異」是由犬、羊、叕組成,叕表示雙倍;所以古代的獻異意味着以狗、以兩羊向他人獻貢,表達極高的敬意。
一些例句中常常使用獻羨這個詞,例如:“他在工作中的高效率令人獻羨。”、“她的琴藝讓人獻羨不已。”
獻羨的近義詞有崇拜、景仰、欽佩等,它們在形容對他人或事物的稱贊、崇敬、推崇的情感時可以互相替代。
獻羨的反義詞則表示對他人或事物的不滿、厭惡,如鄙視、看不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