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南戲的意思、南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南戲的解釋

即南曲戲文。 宋 元 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和北方的雜劇、院本相對稱。由 宋 雜劇、唱賺、宋詞以及裡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一般認為是 中國 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 代雖不如雜劇盛行,但在南方民間仍廣泛流傳。 明 成化 、 弘治 以後,南戲進一步發展演變為傳奇。對 明 、 清 兩代的戲曲影響頗大。 明 祝允明 《猥談》:“南戲出于 宣和 之後,南渡之際,謂之‘溫州雜劇’。” 明 徐渭 《南詞叙錄》:“南戲始于 宋 光宗 朝, 永嘉 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號曰‘永嘉雜劇’”。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南戲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的成熟戲劇形式之一,以下從定義、起源、藝術特點及曆史影響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南戲又稱戲文、南曲戲文、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是宋元時期(12-14世紀)流行于中國南方地區、以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其名稱與北方雜劇(北曲)相對,明清時期也被稱為傳奇。

二、起源與發展

  1. 時間與地點
    誕生于北宋末年(約宣和年間至南宋初),發源于浙江溫州地區。
  2. 形成基礎
    由溫州民間村坊小曲發展而來,融合宋雜劇、傀儡戲、歌舞大曲、唱賺等藝術形式,并吸收諸宮調的叙事結構。
  3. 傳播與演變
    南宋時期傳入臨安(今杭州),後衍生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四大聲腔,直接影響元明清戲曲發展。

三、藝術特點

  1. 表演形式
    綜合歌唱、舞蹈、念白、科範(動作程式),以完整故事為核心。
  2. 劇本結構
    多為長篇,篇幅達20-50出,遠超北雜劇的短小體制。
  3. 角色行當
    設生、旦、淨、末、丑、外、貼七種角色,以生、旦為主角。

四、曆史地位

南戲被譽為“百戲之祖”,其聲腔系統為明清昆曲、弋陽腔等奠定基礎,并推動傳奇劇的繁榮。現存早期劇本如《張協狀元》等,是研究中國戲曲演變的重要資料。

注:部分資料提及“南戲指南京戲”(如),此說法與主流學術觀點存在差異,需以溫州起源說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南戲

南戲是中國傳統戲曲藝術中的一種重要表演形式,源自中國南方地區,特别是福建、廣東、江西、浙江等地。南戲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聞名。拆分部首為戈和戈,筆畫為八畫。

來源

南戲在古代南方的民間藝術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南戲的表演形式起源于傳統的民間歌舞、神佛戲以及地方雜劇。在宋代,南戲有了較大的發展,成為一種完整的戲曲藝術形式。

繁體

南戲在繁體字中是「南戲」,戲為它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南戲在古代通過「南戲」來表示,其中「戲」字以旁字形式出現。

例句

1. 我們去劇場觀看了一場經典的南戲表演。

2. 南戲的表演技巧非常高超,令人歎為觀止。

組詞

南戲組詞:南戲表演、南戲藝術、南戲劇團、南戲演員。

近義詞

近義詞:南派戲、福建戲、廣東戲。

反義詞

反義詞:北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