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鼓的意思、二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鼓的解釋

二更天。 宋 王明清 《恽麈後錄》卷一:“夜漏已二鼓五籌,衆前奏丐罷,始退。”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漏下二鼓,我遙聞北窗外吃吃有笑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鼓是漢語中表示時間的古語,指夜間九時至十一時,即現代計時法的21:00至23:00。這一概念源于中國古代的更鼓報時制度,具體含義如下:

一、時間定義

古代将日落至日出的夜晚分為五更(或稱五鼓),每更約兩小時:

二、文化背景

古代城市夜間由更夫擊鼓報時,二鼓對應第二次擊鼓,提示宵禁開始、城門關閉。例如《周禮·秋官》載“掌夜時,以星分夜”,後世演變為更鼓制度。軍事行動也常以“二鼓”為號令節點,如《左傳》有“二鼓而潰”的戰術記載。

三、文學用例

古典詩詞常借“二鼓”渲染夜色氛圍:

蘇轼《夜泊牛口》:“二鼓黃牛峽,三更白帝城。”

陸遊《秋夜讀書》:“二鼓酒醒燈半昏,北窗疏雨亂蟲鳴。”

此用法凸顯時間意象,增強場景的真實感。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二鼓”已罕用,但保留在方言(如閩南語“二更鼓”)及曆史研究中。其計時邏輯與二十四時辰制的“亥時”重合,可通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查證原始釋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通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

網絡擴展解釋

“二鼓”是古代夜間計時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二鼓”即“二更天”,指古代夜間第二個更次。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二更對應現代時間的21:00至23:00。名稱來源于更鼓報時制度,通過擊鼓次數指示時間,如“一鼓”為一更,“二鼓”為二更,以此類推。

2.曆史背景與用法

3.時間對應關系

古代五更與現代時間對照:

4.使用場景

5.相關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恽麈後錄》《閱微草堂筆記》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冰寒于水不道得步景粲谷慘禍曹孫暢爽創刊詞炊人初露鋒芒遁荒馮唐易老腐皮個把寡将姑妄言之呵導禍樞兼善天下建事家訓戢兵借劍解熱屐屩精進靜談酒啖開承攬跋攔劫樂果梁王連宇戾狠黎彥賣給名垂後世鳥喙且喜輕狡邛僰碁盤耆英會仁言利溥乳脂灑家色寝羶臊飾羔屍盟詩序室族讨雠天下太平梯巘秃筆牾逆午炮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