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荒的意思、遁荒的詳細解釋
遁荒的解釋
亦作“遯荒”。語出《書·說命下》:“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 河 。” 孔 傳:“既學而中廢業,遯居田野。”後用以稱隱居荒野。 明 陳子龍 《雜詩》之三:“謀野愧良籌,遯荒適孤尚。” 鄭觀應 《盛世危言·典禮下》:“説者謂其求賢之誠,感格蒼昊,而不知其實由 高宗 遁荒之時,早知 傅説 之賢。”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荒的解釋 荒 ā 年成不好,收成不好:荒年。災荒。防荒。備荒。 長滿野草,或無人耕種:荒蕪。荒地。開荒。 廢棄:荒廢。荒疏。荒置。業精于勤,荒于嬉。 冷落偏僻:荒村。荒郊。荒落(?)(a.荒涼冷落;b.荒疏衰退
網絡擴展解釋
“遁荒”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遁荒”指隱居荒野的行為或狀态,核心含義是逃離世俗、避居自然。該詞由“遁”(逃避、隱退)和“荒”(荒野、未開墾之地)組成,字面可理解為“遁入荒野”。
二、出處與演變
- 典籍來源:出自《尚書·說命下》中的“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原指商王武丁因學業中斷而隱居田野(孔傳注解:“既學而中廢業,遁居田野”)。
- 異體寫法:亦作“遯荒”,“遯”為“遁”的異體字,兩者通用,常見于古籍。
三、引證與用例
- 明代詩詞:陳子龍《雜詩》中“謀野愧良籌,遯荒適孤尚”一句,表達退隱荒野以追求個人志趣的意境。
- 清代文獻: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到“高宗遁荒”的典故,暗指賢者因時局選擇隱退。
四、結構分析
- “遁”:半包圍結構,本義為逃避,如“逃遁”。
- “荒”:上下結構,原指土地未開墾,引申為荒涼、遠離人煙之地。
五、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文獻或曆史語境中,描述因避世、求學中斷或政治原因而隱居的行為,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可參考《漢典》或《尚書》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遁荒》的意思
《遁荒》是指遠離居住地,逃避或躲避災害、戰亂等狀況,尋求安全與甯靜之地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遁荒》的拆分部首為辶和艹,其中辶是走之意思的部首,艹是草字頭的部首。
《遁荒》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遁荒》一詞源自古代漢語,繁體為「遯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遁荒」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遁荒」可能寫成「遯荒」。
例句
他們選擇遁荒到鄉間,遠離城市的喧嚣。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遁世、荒山、逃荒
近義詞:躲避、隱居、避難
反義詞:逆境、求助、返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