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戢兵的意思、戢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戢兵的解釋

(1).息兵;停止軍事行動。《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 唐 薛稷 《奉和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天道寧殊俗,慈仁乃戢兵。”《新唐書·韋雲起傳》:“臣愚以為不若戢兵務農,須 關 中妥安,士氣餘飽,然後讨伐,一舉可定。”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大沽前後之役》:“ 粵 督請戢兵以俟命。”

(2).收起兵器。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一:“戢兵而入,一城獲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戢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停止戰争、平息戰事,強調主動結束武力沖突的狀态。以下從詞典角度分層次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1. 收藏兵器,停止戰争

    本義指将武器收納起來,引申為結束軍事行動,實現和平。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的記載,“戢兵”即指平息戰亂(據《漢語大詞典》)。

  2. 休戰罷兵

    強調主動終止敵對狀态,如《舊唐書·李密傳》中“明主戢兵,唯召子玉”即用此意(據《古代漢語詞典》)。

二、引申義與文學意蘊

  1. 和平的象征

    在古典文學中,“戢兵”常承載對安甯的向往。如唐代詩人張籍《送李仆射赴鎮鳳翔》中“天子欲收秦隴地,故教移鎮右扶風。指揮戢兵戈,載筆從銮跸”,描繪戰事平息後的安定景象(據《全唐詩》注疏)。

三、古籍用例溯源

  1. 經典文獻佐證

    《詩經·周頌·時邁》有“載戢幹戈,載櫜弓矢”之句,雖未直用“戢兵”,但“戢幹戈”已為後世“戢兵”詞源奠定基礎(據《十三經注疏》)。


綜合釋義:

“戢兵”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價值觀,既指具體的軍事行動終止,亦承載着對長治久安的理想追求。其權威釋義可進一步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戢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 息兵停戰:指停止軍事行動,結束戰争狀态。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戢兵”與“禁暴”“安民”并列,體現以武止戈的和平理念。
    • 收起兵器:字面指将武器收納起來,象征解除武裝狀态,如“載戢幹戈”(出自)。
  2.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原文為:“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此處“戢兵”被列為武功的七大核心意義之一,強調戰争應以維護和平為目的。

  3. 字義分解

    • 戢(jí):本義為收斂、收藏(如“戢翼”“戢影”),引申為停止(如“戢怒”)。
    • 兵(bīng):指兵器或軍事力量,如“兵刃”“兵戎相見”。
      二字組合後,既有“停止用兵”的動态含義,也有“收納武器”的靜态動作。
  4. 例句與用法
    唐代薛稷詩句“慈仁乃戢兵”體現以仁德止戰的思想;《新唐書》中“戢兵務農”則指停戰發展農業,均展現該詞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應用。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疑半信把兄弟背兜貶望層峻長安少年陳示槌輪刀砧反悔法主封錫覆是為非桂葆歸納海熊河海清宴橫三竪四鴻辭環念穢惡家牒艱深驕蟲劇事卡扼诳時惑衆兩丱裡言不出,外言不入龍朝胪呼滿埳馬通評獎浦嶼起根發腳青錢請問券馬羣演殺雞哧猴商埠贍救山岩少海省道慎審失喜衰冕竦讋童馬骰錢托財亡可奈何硙牛溫室樹下腳相祿鮮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