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的意思、家訓的詳細解釋
家訓的解釋
[family instruction;parental precepts] 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
詳細解釋
(1).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齓夙孤,不盡家訓。” 明 張一桂 《重刻<顔氏家訓>序》:“迨夫王路陵夷,禮教殘闕,悖德覆行者,接踵於世;于是為之親者,恐恐然慮教勑之亡素,其後人或納於邪也,始丁寧飭誡,而家訓所由作矣。” 清 龔自珍 《<懷甯王氏族譜>序》:“家訓,如王者之有條教號令之意;家訓,以訓子孫之賢而智者。”
(2).指《顔氏家訓》。《北齊書·顔之推傳》:“﹝ 顔之推 ﹞有文三十卷,撰《家訓》二十篇,并行於世。”
詞語分解
- 家的解釋 家 ā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家庭。家眷。家長(僴 )。家園。家譜。家塾。家鄉。家風。家訓。家規。家喻戶曉。如數家珍。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家。老家。安家。 居住:“可以家焉”。 對人稱自己的
- 訓的解釋 訓 (訓) ù 教導,教誨:訓誡。訓蒙(教育兒童)。訓迪(教誨開導)。教(刼 )訓。培訓。 可以作為法則的話:家訓。 典式,法則:不足為訓。 解釋詞的意義:訓诂(解釋古書中的字、詞句的意義。亦稱“訓故
專業解析
家訓,是漢語中一個承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主要指家族或家庭中代代相傳,用以教誨、規範子孫後代行為準則、道德倫理、處世之道及治家方略的訓誡之言。其核心功能在于維系家族秩序、傳承優良家風、塑造成員品格。
詳細釋義與内涵:
-
核心語義:
- 家: 指家庭、家族。
- 訓: 指教導、訓誡、教誨。
- 家訓: 合指家庭或家族内部長輩對晚輩、先祖對後人的教導與規誡。它通常以成文或口傳的形式存在,内容涵蓋為人處世、修身養性、讀書治學、持家興業、忠孝節義等諸多方面。其本質是家族價值觀和道德規範的系統化傳承。
-
曆史淵源與文化價值:
- 家訓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得到極大發展。它體現了古代宗法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将家庭治理視為社會治理的基礎。
- 著名的家訓文獻,如南北朝顔之推的《顔氏家訓》、北宋司馬光的《溫公家範》與《涑水家儀》、南宋袁采的《袁氏世範》、明代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治家格言》)以及清代《曾國藩家書》等,不僅是特定家族的規範,更成為後世廣泛傳頌、學習的經典,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觀念和社會道德風尚。其内容強調仁愛、孝悌、勤儉、誠信、禮讓、積善、好學等美德。
-
形式與載體:
- 家訓的表現形式多樣,可以是:
- 專門著述: 如上述《顔氏家訓》等系統性著作。
- 家規、族規: 家族制定的成文規章制度。
- 書信、遺訓: 長輩寫給子孫的書信或臨終遺言。
- 格言、箴言: 簡短精煉的教誨語句,常懸挂于廳堂或書寫于族譜扉頁。
- 口耳相傳: 通過日常言教和家庭生活實踐進行傳承。
-
社會功能:
- 道德教化: 是家庭内部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塑造家族成員的品德修養。
- 行為規範: 為家族成員提供具體的行為準則,明确提倡什麼、禁止什麼。
- 家風傳承: 是家族精神、傳統習俗、價值觀念得以延續的核心紐帶,形成獨特的“家風”。
- 家族凝聚: 共同的訓誡有助于增強家族成員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 社會穩定: 通過規範個體和家庭行為,家訓在曆史上對維護基層社會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 《辭海》(第七版) 對“家訓”的釋義為:“家訓,指家族或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是家長或族長教育後代如何做人的訓詞。” 該定義精煉地概括了家訓的核心含義與對象。可參考上海辭書出版社官方平台或授權數據庫: 《辭海》網絡版 (需訂閱訪問)。
- 《漢語大詞典》 對“家訓”的解釋更為詳盡:“舊時指父母或祖先對子孫的訓誨。亦指家規。” 并引用了《後漢書·文苑傳下·邊讓》和顔之推《顔氏家訓》序作為書證,強調了其曆史淵源和作為家規的含義。可查閱相關學術數據庫或大型圖書館藏。
- 經典家訓文獻: 如司馬光《家範》 (收錄于《四庫全書》),開篇即強調治家必先正倫理、笃恩義,系統闡述了家庭各成員間的行為規範與道德要求,是理解傳統家訓内涵的權威原始文獻。可參考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部分内容可公開訪問)。
- 學術研究: 衆多學者對中國家訓文化有深入研究,相關論著(如徐少錦、陳延斌著《中國家訓史》)詳細梳理了家訓的曆史發展、思想内容和社會作用,為理解其詳細意思提供了學術支撐。可通過知網、萬方等學術平台檢索相關研究論文。
家訓是植根于中國家族制度與文化傳統之中,以教導子孫後代修身立德、持家處世為核心内容的訓誡之言,是傳承家風、維系倫理、規範行為的重要文化載體。其豐富的内涵體現在具體的道德條目、行為規範和蘊含其中的家族精神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家庭或家族對子孫後代在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等方面的教誨與規範。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内涵
家訓是長輩通過言傳身教,将家族積累的處世哲學、道德準則傳遞給子孫的教導體系。它既包含成文的訓誡(如《顔氏家訓》),也包含口頭的家風傳承,核心目标是培養品德高尚、行為端正的家族成員。
二、曆史淵源與發展
- 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早期以口頭訓誡為主,後逐漸形成文字。例如東漢《後漢書》記載“髫齓夙孤,不盡家訓”,表明漢代已重視家訓的書面化。
- 成熟階段:南北朝時期《顔氏家訓》成為首部系統化的家訓文獻,涵蓋教育、治家、處世等内容,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
- 演變:宋明以後,家訓與宗族制度結合,衍生出家規、族約等形式,内容更強調忠孝節義與家族團結。
三、主要内容與形式
- 修身立德: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家訓二十四條》)。
- 治家之道:強調勤儉持家、和睦宗族,例如“治家之餘,日取經史傳記三五百言讀之”。
- 處世準則:包括交友原則(“親直諒、遠佞者”)、社會責任感(助鄰裡婚喪疾困)等。
- 載體形式:既有獨立文獻(如《朱子家訓》),也有附于族譜、祠堂規約中的條文。
四、社會作用與意義
- 個人層面:塑造價值觀與行為規範,例如“舉止安和,言語誠實”。
- 家族層面:維系家族凝聚力,如通過家訓明确成員責任,防止内部沖突。
- 國家層面:在禮法不彰時,家訓可填補社會秩序空白,促進基層穩定。
五、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 家規:側重行為約束,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 家風:家訓長期實踐形成的家庭風氣,如節儉、好學等。
典型家訓舉例
- 《顔氏家訓》:強調教育應“早教、嚴教、專教”。
- 《錢氏家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體現家國情懷。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現代應用,可參考《鹽城市紀委監委》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育敖客半日半死辣活爆滿暴殄簿扇稱名道姓串門子綽菜獃氣達靈丹白當直刁風弄月東橫爾汝交返場符冊感人肺腑梗棘豪豬鞾紅溜溜嘩啦棒見愛澗毛虮蝨臣九龍疾響朗清老姥連歡龍颡摟處矑老面計彌姐謀圖不軌黏膜濮上桑間箝語泣竹伸恩食魚石牐首術稅物私姻索性鼗音鐵畫銀鈎停儅吞咀秃翁文蛾文奁相家小蒜小碎邪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