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午的號炮。舊時有的都市于每天正午鳴炮一響,作為定時的标準。 王統照 《生與死的一行列》:“天氣冷得厲害……雖然聽到午炮放過,日影可沒曾露出一點。”
“午炮”是近代中國部分城市用于正午報時的傳統信號裝置,其名稱由“午時”(上午11點至下午1點)與“炮”組合而成,指在正午12點整鳴放的報時炮。這一制度起源于19世紀中後期,最初由西方殖民者引入通商口岸,後逐漸被本土城市采用,主要功能是為市民和港口船舶提供統一時間參考。
從漢語詞彙構成角度看,“午”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後引申為地支第七位對應的時間段;“炮”則源自《玉篇》的“火裂”之意,此處特指發令用的禮炮。二者組合後形成的新詞完整表達了“通過鳴炮标記正午時刻”的核心語義。
根據《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記載,上海外灘海關大樓自1864年起每日鳴午炮,使用英國海軍提供的榴彈炮作為報時工具,該制度持續至1927年電子報時系統啟用。北京則在光緖年間由觀象台負責午炮報時,炮聲可傳至紫禁城,成為重要的市政服務設施。
現代漢語中該詞仍保留在部分地方志和文史資料中,如《天津通志·港口志》詳細記錄了塘沽午炮台的運作機制。隨着鐘表普及,這項傳統于20世紀30年代逐漸廢止,現存實物以上海吳淞口午炮台遺址最具代表性,201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午炮”是一個曆史詞彙,指舊時部分城市在每天正午鳴放的號炮,主要功能是為公衆提供統一的時間校對标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午炮指正午時鳴放的號炮,用于報時。舊時一些城市(如香港)會在每日12點準時鳴炮一響,作為全城統一的時間信號。這種傳統在機械鐘表尚未普及的年代尤為重要,幫助居民校準時間。
曆史背景與用途
在20世紀初期,許多城市依賴午炮作為公共時間參考。例如,香港的午炮位于怡東酒店對面的公園内,鳴放儀式延續至今,成為當地特色文化景觀。文學作品如王統照的《生與死的一行列》中也提到“午炮放過”作為時間節點,印證了其社會功能。
詞義分解
現代演變
隨着鐘表普及,午炮的實用性減弱,但部分城市仍保留這一傳統作為文化遺産。例如香港的午炮儀式已成為旅遊項目,每天由專人鳴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城市的午炮曆史或現存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地方志。
表妹臂擱岑樓麤密耽淪敦龎阿附匪頒鳳扆分身減口附毛槀葬勾子軍挂包赫爔鴻嗸話趕話黃輕回略呼隆活塞駕鵝堅峭驕睨畸鬼稷門旌引九級浮圖九錫忌忤絹布刻屈連磨連宇領家的慜念南容陪責漂撇批逆鱗淺言起工輕新仁廟荏苒柔情色膽迷天噬臍無及書頁四邊挑饬體亮聽事透平機箨筍外文完好握雲拿霧五圻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