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盟會。《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叔向 謂 趙孟 曰:‘諸侯歸 晉 之德隻,非歸其屍盟也。子務德,無争先!且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 杜預 注:“屍,主也。”《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 漢 鄭玄 注:“珠槃以盛牛耳,屍盟者執之。”
“屍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ī méng(ㄕ ㄇㄥˊ),其核心含義是主持盟會,主要用于古代文獻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屍”在此處意為“主持、主理”,而非指屍體。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提到:“諸侯歸晉之德隻,非歸其屍盟也”,杜預注解“屍,主也”。該詞特指在諸侯會盟時,由小國或特定人物擔任盟會的主持角色。
部分資料(如)提到“屍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指因共同秘密結盟,洩密者将遭殺害。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原義存在混淆,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周禮》原文或漢代注解(參考來源:、3、5)。
屍盟是指以屍體或屍骨作為信物結成的盟約,亦可泛指以死者遺體或遺骨進行祭祀或祭奠的集會。屍盟象征着對死者的紀念、追思和尊重。
屍盟的拆分部首是屍(shī)和盟(méng)。屍的筆畫數為3,盟的筆畫數為13。
屍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部落社會。當時,部落之間常常會因為獵區争奪、資源争奪等導緻沖突,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聯合對抗外敵,部落間通過結盟來确立合作關系。而結盟的方式之一就是以祖先或英勇戰士的遺體作為信物進行盟約,這種方式逐漸演化為屍盟。
屍盟的繁體字為屍盟。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屍在古時候寫作「屍首」,盟在古時候寫作「㒹」。
1. 他們在山腳下舉行了一場莊重的屍盟儀式,以紀念戰死的英雄們。
2. 在屍盟之後,部落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了強有力的聯盟。
結盟、盟約、敬拜、祭祀
屍骨之盟、死者盟約
生命盟約、活人之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