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f] 小牛
(1).小牛。《晉書·石季龍載記上》:“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 唐 曹邺 《早秋宿田舍》詩:“南村犢子夜聲急,應是欄邊新有霜。”《法苑珠林》卷十九:“譬如新生犢子,猶故飲乳,與五百大牛共行。”
(2).引申指小兒。《實事白話報》1930.12.19:“有幾次想加驅逐,又惹不起護犢子的老妻。”《人民文學》1981年第1期:“正因為這點,他也有幾分怕自己的兒子,因為護犢子是女人的本性。”
(3).傳說中的仙人名。 漢 劉向 《列仙傳·犢子》:“ 犢子 者, 鄴 人也。少在 黑山 採松子、茯苓,餌而服之,且數百年。時壯時老,時好時丑。時人乃知其仙人也。常過酤酒 陽都 家。 陽都 女者,市中酤酒家女,眉生而連,耳細而長。衆以為異,皆言此天人也。會 犢子 率一黃犢來過, 都 女悅之,遂留相奉侍。 都 女隨 犢子 出取桃李,一宿而返。” 明 許自昌 《水浒記·約婚》:“依稀 犢子 遇眉連,始信姻緣匪偶然。”
“犢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和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罵人或貶義表達
中性或親昵表達
從“動物幼崽”到多元化的方言用法,體現了語言在民間傳播中的靈活性和地域特色,尤其在東北話中已成為高頻詞彙。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方言案例,可參考漢典、東北方言研究等來源。
犢子(dú zi)是指小牛或未經教養的年輕人,在俚語中也代表指無知而自負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犢子的拆分部首是牛(牜),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犢子一詞最初來自于漢語中對小牛的稱呼,後來演變為對未經曆社會磨練的年輕人的代名詞。它在俚語中又進一步指稱那些自以為是、不懂事的年輕人。
繁體犢子的繁體字是「犢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犢子的字形與現代相似,僅有一些細微的差異。
例句1. 他是個犢子,不懂事務勸。
2. 别自以為是,不要當個犢子。
犢子可以組成一些與青少年和小動物有關的詞語,例如「犢牛」和「犢猴」。
近義詞犢子的近義詞包括「幼稚」、「天真」和「涉世未深」。
反義詞犢子的反義詞包括「有經驗」、「成熟」和「老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