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衲的意思、毳衲的詳細解釋
毳衲的解釋
毛織衲衣,僧人所服。 宋 陸遊 《贈楓橋化城院老僧》詩:“毳衲年年補,紗燈夜夜明。” 宋 範成大 《吳船錄》卷上:“到八十四盤則驟寒,比及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衲、駞茸之裘。”
詞語分解
- 毳的解釋 毳 ì 〔毳毛〕醫學上指人體表面除頭發、 * 、腋毛外,其他部位生的細毛。俗稱“寒毛”。 鳥獸的細毛。 筆畫數:; 部首:毛; 筆順編號:
- 衲的解釋 衲 à 僧衣。 僧人:老衲。 同“納”⑤。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毳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和文獻用例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 讀音:cuì nà。
- 字義解析:
- 毳:指鳥獸的細毛,如兔毛、羊毛等。
- 衲:原指僧人穿的袈裟(縫補過的僧衣),後泛指僧服。
- 詞義:指用細毛織物制成的僧衣,是僧人常穿的服飾。這一解釋在《吳船錄》《贈楓橋化城院老僧》等宋代詩文中被引用()。
2.文學與曆史用例
- 宋代陸遊詩中提到“毳衲年年補”,描述僧人常年縫補毛織袈裟的情景。
- 範成大在遊記中記載登山時因寒冷需加穿“毳衲”,說明其禦寒功能()。
3.其他可能的解釋
-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列為成語,解釋為“形容人性情高傲自負”,但這一用法在傳統文獻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
4.相關詞彙
- 毳錫:指僧人的袈裟(毳衲)和錫杖,代指僧人整體形象()。
“毳衲”本義為僧人毛織袈裟,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具體物象詞彙;若需引用其比喻義(如形容高傲),需謹慎考據語境。建議優先采用文獻支持的本義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毳衲》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毳衲(cuì nà)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毛料制成的衣服或外套。這種衣服通常具有柔軟、保暖的特性,常用于寒冷的氣候和冬季。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毳(cuì)的部首是每(méi),總共有10個筆畫。
- 衲(nà)的部首是衣(yī),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 「毳衲」這個詞源自漢代的《爾雅》一書。在古代,人們憑借毛皮制作的衣物來保暖。這種用毛料制成的衣服在民間稱為「毳衲」。
繁體:
- 「毳衲」的繁體字是「毳衲」,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毳衲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義和形态與現代相似。
例句:
- 他穿着厚實的毳衲去迎接寒冷的冬天。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 以「毳衲」為基礎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例如「毳帽」「毳靴」等。
- 「羊毛衫」可以作為「毳衲」的近義詞,它們都指代柔軟和保暖的衣物。
- 「薄衣」可以作為「毳衲」的反義詞,它們分别針對冷和熱的天氣所需的衣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