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色,面無人色。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三折:“諕得他無顔落色,驚得他手腳難擡。”
“無顔落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wú yán lào shǎi(口語中“落色”常讀作 lào shǎi,但書面語中也可讀作 luò s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人因極度驚恐、羞愧或受到驚吓而面色蒼白、失去血色,形容驚慌失措或極度窘迫的狀态。例如:“吓得他無顔落色,手足無措。”。
成語最早見于元代雜劇《玉壺春》第三折:
“諕得他無顔落色,驚得他手腳難擡。”
(譯:吓得他面無人色,驚慌得手腳都無法動彈。)。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無顔落色》這個詞是指一種沒有臉色或面色蒼白無血色的狀态。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無”和“色”,其中“無”表示沒有的意思,“色”表示顔色。該詞的筆畫數為11畫。
《無顔落色》一詞最早出自《紅樓夢》第八十一回:“試要福全神經色面裡無顔落色。”在這裡,作者使用這個詞來描繪一個人面色蒼白無光彩。從此以後,這個詞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無顔落色》的繁體字為「無顔落色」。
在古代漢字中,無顔落色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無”字的古代寫法為“毋”,“顔”字的古代寫法為“顔”,以及“色”字的古代寫法為“色”。所以在古代,該詞的寫法為「毋顔落色」。
1. 他聽到了令人恐懼的消息,臉上立刻無顔落色。
2. 在面對意外事件時,她總是能保持冷靜,從不無顔落色。
無言以對、無聲無息、無心插柳、無法無天
色如土灰、面無人色、如坐針氈
紅光滿面、面露笑容、笑逐顔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