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巡夜戒守所擊之鼓。《周禮·地官·鼓人》“凡軍旅,夜鼓鼜” 唐 賈公彥 疏:“在軍警戒,急在於夜,故軍旅於夜鼓其鼜鼓以警衆也。”
“鼜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鼓類器具,主要用于軍事巡夜和警戒。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與用途
鼜鼓是古代軍隊在夜間巡邏或警戒時敲擊的專用鼓。根據《周禮·地官·鼓人》記載,其作用是通過鼓聲傳遞信號,提醒士兵保持警惕。唐代賈公彥的注釋進一步說明,軍隊在夜間需要加強戒備,因此敲擊鼜鼓的頻率更高。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其名稱“鼜”在古籍中多與軍事活動相關,例如《周禮》提到“夜鼓鼜”,表明它在夜間軍事行動中的重要性。此外,鼓在古代不僅是樂器,也是信息傳遞工具,而鼜鼓的用途更偏向于軍事警戒,與普通禮儀用鼓(如宴享用的掆鼓)有所區别。
結構特點
盡管具體形制記載較少,但結合鼓的通用特征(如圓桶形、蒙皮設計),鼜鼓可能具備便于攜帶、聲音洪亮的特點,適合在野外或軍營中使用。
文化意義
鼜鼓反映了古代軍事制度中對時間管理和警戒體系的重視。類似“擊鼓報更”的習俗,夜間擊鼜鼓既是一種時間标記,也是安全防禦的手段。
注意:關于鼜鼓的詳細描述多來自古代文獻,現代研究對其具體形制和使用場景的考證有限,建議結合《周禮》等權威史料進一步查證。
《鼜鼓》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打擊樂器。鼜鼓在古代宮廷音樂中被廣泛使用,代表着喜慶和歡樂的氣氛。
《鼜鼓》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鼠(shǔ)和鼓(gǔ)。其中,“鼠”是6畫,“鼓”是13畫。
《鼜鼓》這個詞的來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鼜鼓的寫法是「鼓鼓」。
在古代,鼜鼓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會将「鼜」改為「鼖」,而「鼖」是由「兮」和「鼠」組成的。
1. 他手中的鼜鼓節奏鮮明,讓人難以抑制舞動的欲望。
2. 鼜鼓聲傳遍整個村莊,宣告着新年的到來。
1. 鼓點(gǔ diǎn)
2. 鼓舞(gǔ wǔ)
3. 鼓聲(gǔ shēng)
1. 鼓狀(gǔ zhuàng)
2. 鼓動(gǔ dòng)
3. 擂鼓(léi gǔ)
1. 寂靜(jì jìng)
2. 安靜(ān jìng)
3. 靜寂(jìng j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