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衆人;常人。《晏子春秋·外篇下二》:“今品人飾禮煩事,羨樂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聖王之所禁也。” 漢 王符 《潛夫論·務本》:“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争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高之。” 汪繼培 箋:“品人,猶言衆人也。”
(2).品評人才。《宋書·恩倖傳序》:“自 魏 至 晉 ,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蓋寡。”
“品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衆人;常人
指普通大衆或一般人群。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晏子春秋》中“今品人飾禮煩事”,以及《潛夫論》中“品人鮮識,從而高之”,均以“品人”代指普通人。
品評人才
指對人才進行評價或選拔。例如《宋書·恩倖傳序》提到“州都郡正,以才品人”,強調通過才能來評定人才。
詞源與用法
“品”本義為等級、類别,引申為評價;“人”則指個體或群體。組合後既可指代“衆人”,也可表示“評鑒人才”的行為。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品人”一詞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品德高尚的人”,但此義項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晏子春秋》《宋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
《品人》是由漢字組成的詞語,意為“品評人物”或“評述人的品質和品行”。它是一個動詞短語。
《品人》由兩個部分組成:部首“口”和部首“人”。拆分後的筆畫順序為“口”(3畫)和“人”(2畫)。
《品人》是古代漢字的一部分,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爾雅》一書中,用于評價和描述人的品質。
在繁體字中,《品人》的寫法為《品⿰辛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變化。據古代金文和篆刻等古代文字形式的研究,古時候漢字《品人》的寫法為“品⿰辛⿰冖人”。這表示“口”部首中間有一個“辛”字,上方有一個“冖”字,下方為“人”。
1. 他善于品人,總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正性格。
2. 古代文人常常以《品人》為題寫文章,探讨人性和道德。
1. 品德:指一個人的品行和道德。
2. 品味:指對事物有好壞判斷的能力。
1. 鑒人:指審視、觀察人的品質和表現。
2. 鑒别:指辨别、判别事物的真僞和優劣。
1. 容人:指包容、接納他人。
2. 容忍:指忍受、縱容他人的過錯或缺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