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訊問事情發生的原因。《國語·吳語》:“ 晉 軍大駭不出, 周 軍飭壘,乃令 董褐 請事。” 韋昭 注:“請,問也。”
(2).猶請示,述職。《史記·秦始皇本紀》:“夏, 章邯 等戰數卻, 二世 使人讓 邯 , 邯 恐,使長史 欣 請事。”《新唐書·關播傳》:“ 德宗 初, 湖南 峒賊 王國良 驚剽州縣,不可制,詔 播 宣輯,因得請事,對殿中。”
(3).從事。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論語》:“蓋克己復禮,出門如見大賓,惟 顔淵 、 仲弓 乃能請事。”
(4).謂以私事請托。 唐 韓愈 《中大夫陝府左司馬李公墓志銘》:“ 河南 尹 鄭餘慶 薦之朝,拜 南鄭 令,尹家奴以書抵縣請事,公走府,出其書投之尹前。”
“請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訊問事情原因
指詢問事件發生的緣由。例如《國語·吳語》記載:“晉軍大駭不出,周軍饬壘,乃令董褐請事。”此處“請事”即指詢問軍事動向的原因。
請示、述職
表示向上級彙報或請求指示。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章邯派人“請事”,即向秦二世述職。
從事、執行事務
清代陳澧在《東塾讀書記·論語》中提及“克己複禮……惟顔淵、仲弓乃能請事”,此處意為承擔或踐行責任。
以私事請托
指因個人事務請求他人幫助。唐代韓愈的墓志銘中記載官員拒絕私事請托:“尹家奴以書抵縣請事,公走府,出其書投之尹前。”
部分詞典将“請事”解釋為成語,強調主動承擔責任或任務,如“主動請纓”。例如查字典定義為:“指個人不畏艱難,自願擔當挑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案例或具體出處,可參考《國語》《史記》等文獻。
《請事》(qǐng shì)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是“讠”和“事”,筆畫總計為8畫。
《請事》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它被稱為“封隸古字”之一,最早出現在古代篆書中。在篆書中,字形演變較大,與現今的字形有所不同。
在繁體字中,字形保留了一些古代漢字的特點,如“請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是豎排的、橫排的,或者從右至左書寫。所以,如果按照古代寫法,可以将“請事”寫為“事請”。
以下是一些含有《請事》的例句:
《請事》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新的詞語,如:
近義詞:請求、要求。
反義詞:拒絕、不請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