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史館。《新唐書·劉子玄傳》:“史局深籍禁門,所以杜顔面,防請謁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累朝史局,鴻鉅肩摩。” 清 陳康琪 《郎潛紀聞》卷七:“史局初開,詔徵前 明 李映碧 侍禦。”參見“ 史館 ”。
"史局"是中國古代負責編修史書的專職機構,亦稱"史館"或"史院"。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史局置史官,掌修國史"(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其核心職能包括三個方面:
一、制度沿革
史局制度始于東漢蘭台,至唐代正式設立史館,《唐六典》規定史官需"掌修國史,不虛美,不隱惡"(來源:《曆代職官表》)。宋代改稱"國史院",明清時期并入翰林院,形成"翰林院掌院學士兼領史局"的格局(來源:《明史·職官志》)。
二、運作機制
史局采用"實錄體"編纂模式,以帝王起居注、時政記為基礎史料,按年月日編次。如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所述:"史局之制,必據事直書,而後可以傳信"(來源:《文史通義》)。編修流程需經過考訂、纂修、審核三階段,最終成書須呈皇帝禦覽。
三、學術影響
史局保存了《二十四史》中十七部正史,其編修規範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為"史家之準繩"(來源:《四庫全書總目》)。該制度确立的官方修史傳統,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系統性文獻保障。
現代語境中,"史局"一詞可引申為具有權威性的曆史研究機構,但其核心語義仍保留"國家主導的史學編纂體系"這一内涵(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版)。
“史局”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史局”即史館,是古代負責編修史書的官方機構。其名稱由“史”(曆史記載)和“局”(部門、機構)組成,字面含義為“編纂曆史的部門”。
史局的設立體現了古代中國對曆史記載的重視,其運作模式對研究古代官僚制度、史學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史局的運作或相關人物,可參考《新唐書》《少室山房筆叢》等文獻來源。
隌闇報塞拔山超海别字兵革不臣常象稱栩刍摩大計典型化動色端稱耑緒反面無情風德感歎詞割臂之盟扢紮號弓和贽紅旗報捷溷雜假吏講桌踐莅嗟丘錦府槿榮酒敵九驷九曜刻薄寡思櫑葛龍轅漏脯充饑論辨洛學賣妻鬻子蒙須名部排沙見金遷方衾裳請發輕小棋峙圈栊塞氛蛇靈使不得埘鷄雙绶談資梯希托之空言文稿下劑小食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