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史館。《新唐書·劉子玄傳》:“史局深籍禁門,所以杜顔面,防請謁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累朝史局,鴻鉅肩摩。” 清 陳康琪 《郎潛紀聞》卷七:“史局初開,詔徵前 明 李映碧 侍禦。”參見“ 史館 ”。
“史局”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史局”即史館,是古代負責編修史書的官方機構。其名稱由“史”(曆史記載)和“局”(部門、機構)組成,字面含義為“編纂曆史的部門”。
史局的設立體現了古代中國對曆史記載的重視,其運作模式對研究古代官僚制度、史學發展有重要參考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史局的運作或相關人物,可參考《新唐書》《少室山房筆叢》等文獻來源。
《史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史”和“局”。其中,“史”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共有五畫;而“局”字的拆分部首是“屍”,共有八畫。
史局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原指史官所設立的機構或部門,負責撰寫和管理曆史記錄。史官在古代是擔負着記錄和編纂曆史的重要職責的官員。如今,“史局”一詞已經不常使用,而更多地被用來指代曆史研究機構或部門。
在繁體字中,“史局”可以寫作“史局”或“古局”,但在簡體字中隻使用“史局”這個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字形發生了變化。在古時候,“史”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它的結構更加複雜,其中包含了“士”、“口”和“冂”等部首。而“局”字的寫法也發生了變化,包含了“屍”、“巨”和“匚”等部首。
史局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常用,因此較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句中。組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史局”來組成新的詞語,例如“史局長”、“史局員”、“史局編”等,用以指稱在曆史研究機構工作的人員。
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詞語。和史局相關的近義詞有“檔案館”、“博物館”等,它們都是保存、管理和展示曆史文獻和文物的機構。
反義詞是指意思相反的詞語。針對史局,較難找到一個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史局可以指代多個不同的曆史研究機構,而沒有直接對立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