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除目的意思、除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除目的解釋

除授官吏的文書。 唐 姚合 《武功縣中作》詩之八:“一日看除目,終年損道心。”《新五代史·唐臣傳·劉延朗》:“乃令 文遇 手書除目,夜半下學士院草制。”《資治通鑒·後晉高祖天福元年》:“先是術者言國家今年應得賢佐,出奇謀,定天下,帝意 文遇 當之,聞其言,大喜,曰:‘卿言殊豁吾意,成敗吾決行之。’即為除目。付學士院使草制。” 胡三省 注:“禦筆親除付外行者謂之除目。其經宰相奏拟而行者,亦謂之除目。” 清 吳偉業 《送湘陰沉旭輪谪判深州》詩之二:“故舊憐除目,妻孥笑俸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除目"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特指朝廷任命官員的文書或名單,尤其指需經皇帝親自批準的中高級官職任免文件。其核心含義與古代職官制度密切相關,具體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除:本義為宮殿台階,引申為官職任命(古稱任職為"除官")。
    • 目:指條目、名目,此處指官職任免的清單。

      合稱"除目"即記錄新授官職的正式文書。

  2. 制度内涵

    唐代中書省起草任免名單,經皇帝畫"可"(批準)後形成法定文件,稱為"除目"。宋代沿襲此制,凡重要官職(如尚書、侍郎等)均需經此程式。

二、文獻例證

三、曆史演變

該詞盛行于唐宋時期,元代後隨官制改革逐漸少用。明代《萬曆野獲編》仍載:"除目下,百官竦聽",可見其制度延續性。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三卷)第127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修訂本)第2946頁,商務印書館
  3. 《中國官制大辭典》"除目"條目,北京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除目”是一個古代官場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古代朝廷任命或罷免官員的文書。該詞由“除”(授予官職)和“目”(條目、名冊)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官職任免的條目記錄。

二、文獻出處

  1. 唐代姚合《武功縣中作》詩:“一日看除目,終年損道心”,反映官員頻繁查閱任免文書的現象。
  2. 《新五代史》記載後晉時期“手書除目,夜半下學士院草制”,說明其作為正式任免憑證的功能。

三、使用特點

四、需注意的誤讀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誤解為“排除障礙實現目标”的成語,實為對字面的錯誤拆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未見此類引申義,建議以曆史語境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挨風緝縫挨查按堵如故遨頭補償摌馬澶淵之盟從速大達得益耑函多方面厄閏翻皮犯危飛丸覆盆俯順黼帏罛船皓腕鶴補朝服洪庇尖兒獎杯緘口結舌醮章積功浚瀹連播林慚谷愧六陳柳麻子鸾鳳渌醽沒合煞谟拜納級擬不于倫袍哥剽賊樸素唯物主義普天下傾談欽和丘成桐權帖趣數三足鼈山影沙咤利時範飾談食息守學粟文擡肩涕泗流漣妄意往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