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智慧莊嚴和福德莊嚴。前者即六度中的般若,後者即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禅定。 北本 《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一》:“若有人能為法諮啟,則為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亦省作“ 二嚴 ”。 唐 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善資糧者,福智二嚴。非 清辨 等惡取空者,能成是事,得菩提也。”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二嚴二乘妙熟探,大千小千了無外。”
"二莊嚴"是佛教術語,指兩種相輔相成的修行功德。《佛學大辭典》解釋為"福莊嚴"與"智莊嚴"的組合,前者指通過布施、持戒等善行積累福德資糧,後者指通過聞思修證增長智慧資糧。這兩種莊嚴猶如車之兩輪,共同構成成佛之道的根本基礎。
玄奘法師在《成唯識論》中強調:"菩薩修行,福智二嚴,如鳥雙翼,缺一不可。"其中福莊嚴涵蓋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忍辱三項,智莊嚴則對應精進、禅定、般若三支。這種二分法源自《大般若經》"二種資糧"的教義體系。
從漢語構詞分析,"莊"取"莊重端正"之義,"嚴"含"嚴謹完備"之意,二字疊用強化了修行品質的圓滿性。近代佛學家歐陽竟無在《唯識抉擇談》中特别指出:"二莊嚴之說,實為轉凡成聖之樞機。"現代佛教團體如中國佛教協會官網的教義闡釋欄目,也持續強調這種修行方法論的重要性。
“二莊嚴”是佛教術語,指兩種修行境界的圓滿,具體可分為:
智慧莊嚴(般若)
指通過修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中的“般若”所獲得的智慧,即對佛法真理的深刻洞察力。
福德莊嚴
涵蓋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通過這五種修行積累福德,體現為外在的德行與内在的清淨。
在世俗語境中,部分資料(如)将其引申為形容人言行莊重嚴謹,但此用法并非佛教原義,而是現代語言演化中的借喻。
佛教認為,唯有同時修持智慧與福德,才能證悟佛性,達到修行圓滿。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六度”具體内容或佛教修行體系,可參考《涅槃經》等經典文獻。
白玉團本事人便索靫宬炒米朝譴伧楚赕布道箓倒死打下馬威洞幽察微對課獨門獨院飯場風樹之感改策绀碧供膳光量鴻姱沍冥劍外丌官藉沒機謀靜笃曠劫昆侖丘哭庭鹿辂麻筵密篠目測納麓硇砂齵差偏節乾暵窮怒窮追不舍七燿趨權附勢桑實桑虞賞眺殺一利百神工意匠肅懋太過通池亡謂玩華微謝無相無作詳敬相為香芸見世報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