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青色;深青透紅色。 唐 李景亮 《李章武傳》:“其色紺碧,質又堅密,似玉而冷,狀如小葉。” 宋 範成大 《初歸石湖》詩:“曉霧朝暾紺碧烘, 橫塘 西岸 越城 東。” ********* 《采石矶》:“绀碧的天空,高得渺渺茫茫。”
绀碧(拼音:gàn b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應用與示例
2.文學運用
三、相關辨析
3.近義與差異
與“靛青”“藏藍”等顔色詞類似,但绀碧更強調青中泛紅的色調,且多用于文學化表達,日常使用較少。
绀碧是古典文學中常見的色彩詞彙,既可用于形容玉石、天空等具體事物,也可渲染自然意境。其具體色調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但核心特征為深青與藍的交融感。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绀(纟, 工, 6畫) + 碧(石, 13畫)
绀碧最初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用于描述深藍色的顔色。
绀碧的繁體字為「紺碧」。
在古代,绀碧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绀的古字寫作「瑰」,而碧的古字寫作「璧」。
1. 天空中的绀碧色讓人心曠神怡。
2. 她的衣服上繡着一朵绀碧的花。
绀碧的一些常見組詞包括: 绀碧天、绀碧山、绀碧色、绀碧水等。
與绀碧色相近的詞語包括: 藍色、青藍、深藍等。
與绀碧色相反的詞語包括: 紅色、黃色、白色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