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笃的意思、靜笃的詳細解釋
靜笃的解釋
清靜無欲。《老子》:“緻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雲笈七籤》卷九:“衣麤而浄在素潔也,居陋而隱守靜篤也。” 明 呂坤 《答孫月峰》:“我朝如 陳白沙 之守靜篤, 薛敬軒 之躬踐履,學問尤為得力。”
詞語分解
- 靜的解釋 靜 ì 停止的,與“動”相對:靜止。靜态。靜物。平靜。風平浪靜。 沒有聲音:安靜。寂靜。僻靜。冷靜。肅靜。靜悄悄。靜穆。靜谧。靜默。靜觀。靜聽。 安詳,閑雅:靜心。靜坐。 古同“淨”,清潔。 姓。 動
- 笃的解釋 笃 (篤) ǔ 忠實,一心一意:笃學。笃信。笃志。笃情。笃厚。 厚實,結實:“彼其之子,碩大且笃”。 病沉重:病笃。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靜笃”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闡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靜笃”由“靜”與“笃”二字組成:
- 靜:指内心安定、不浮躁,如《老子》中“緻虛極,守靜笃”所強調的摒除雜念、回歸本真狀态。
- 笃:意為真誠、專注,體現品行高尚與修養深厚,如明代呂坤提到的“守靜笃”即通過踐行達到學問精進。
二、經典出處與延伸
- 道家經典:最早見于《老子》第十六章“緻虛極,守靜笃”,主張通過虛靜觀察萬物循環規律。
- 道教文獻:《雲笈七籤》以“居陋而隱守靜笃”描述修行者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
三、深層内涵
- 修心層面:要求達到“清靜無欲”的境界,既包含外在行為的謹慎克制,也強調内在精神的純粹專注。
- 實踐方法:常見方式如靜坐、站樁等冥想練習,通過抛卻雜念實現深層次平靜;更高境界則是在生活中保持“道心”,遇事仍能清醒判斷、合道而行-。
四、總結
“靜笃”不僅是傳統哲學中的修養目标,更是一種動态的實踐過程。它要求從内在心性到外在行為均保持澄明與笃定,最終實現與自然規律的和諧統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靜笃》的意思
《靜笃》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安靜端莊、心境甯靜無欲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靜笃》的部首是青字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靜笃》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道教典籍《道德經》。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靜而能言,其次義也。”其中的“夫唯不争”就是指甯靜無欲的心境。
繁體
《靜笃》的繁體寫作《靜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态有所變化,所以《靜笃》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我們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整日學習,生活十分靜笃。
2. 靜笃的心境有助于人們提升修養。
組詞
甯靜、安詳、清靜、淡泊、恬淡
近義詞
甯靜、安詳、恬靜、靜谧、甯靜寡欲
反義詞
喧嚣、浮躁、煩躁、繁忙、無法安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