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方少數民族向朝廷輸納布帛。《晉書·食貨志》:“ 元後 渡 江 ,軍事草創,蠻陬賧布,不有恒準,中府所儲,數四千匹。”
赕布,漢語複合詞,由"赕"和"布"兩個語素構成。據《漢語大字典》(第二版)記載,"赕"本義指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以財贖罪的習俗,《唐書·南蠻傳》載"諸蠻族……歲輸赕布",其讀音為dǎn,屬形聲字,從貝聲,與財物相關。
《辭源》(第三版)指出"赕"引申為貢賦制度,特指唐代對西南地區征收的實物稅,"布"則指古代以麻、葛等纖維織成的紡織品。《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南甯州……歲貢赕布",印證其作為賦稅物資的曆史功能。
在文化語義層面,"赕布"承載着古代邊疆治理與經濟交流的雙重内涵。宋代《嶺外代答》記載"邕州羁縻州洞,以布帛充稅",印證其作為經濟媒介的史料價值。現代方言研究顯示,該詞在雲南少數民族語言中保留着"以物抵債"的原始語義殘留。
“赕布”是一個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指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向朝廷繳納的布帛,屬于賦稅或貢納形式之一。
曆史背景
根據《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時期(如“元後渡江”階段),因政權初建、制度未完善,南方少數民族(“蠻陬”)繳納的赕布沒有固定标準,當時國庫儲存量達“數千匹”。這反映了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的經濟管理方式。
詞源與結構
該詞現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現代漢語已不常見。
昂首挺胸本本主義筆簪仢約場景匙面魚串客粹悫大辯不言吊臨吊死鬼斷港絕潢頓筆瘋瘋颠颠覆拔浮猋管說觀形察色龜鶴骨在哼哼诙言壺漏昏倦火筆畫獲免火燙擊鞭錘镫酒酣耳熟紀庸闌籬利于論德使能麻胡子賣公營私黴氣星撓喉捩嗓排雲賠産匹俦氣氛青門柳繞缭熱帶傻話牲币生活費眚禮市舶使鷞裘隋唐演義瑣語退仕脫竄偉兆我思蕭寥下瀉謝守膝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