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的符箓。凡入道者必受箓。《隋書·經籍志四》:“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紀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諸符,錯在其間,文章詭怪,世所不識……弟子得籙,緘而佩之。”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夫人既寡居,奉玄元之教,受道籙於 吳筠 先生,精苦壽考。” 清 趙翼 《瓯北詩話·李青蓮詩》:“ 賀知章 一見,亦即呼為‘謫仙人’。放還山後, 陳留 采訪使 李彥允 為請於 北海 高天師 授道籙。其神采必有迥異乎常人者。”
道箓(dào lù)是道教特有的宗教文書,指由道教法師(如天師、高功)依據秘傳儀軌繪制、授予的符箓文書,象征神權授予、道法傳承以及修道者的宗教身份與階位。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道箓本質是溝通神明的契約文書,以朱砂或墨繪制符文、神像、星圖等,并加蓋法印。受箓者通過授箓儀式獲得行使特定道法的資格,如召神遣将、驅邪禳災。《雲笈七籤》載:“箓者,錄天神靈官屬吏兵之名,以契天地之信。”
道教将道箓分為不同等級(如正一派的"三五都功箓"、全真派的"初真戒箓"),對應修行者的道階。授箓制度始于張道陵創五鬥米道,至唐代形成完備體系。《中國道教史》指出:“箓階與道士的宗教地位、修行層次直接關聯,是道教組織結構的核心制度。”
道箓常被制成佩箓或置壇供奉,兼具護身法器功能。符文蘊含道教宇宙觀,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以北鬥七星、二十八宿象征天人感應。明代《道藏》收錄《正一法文》載:“佩箓而行,萬神衛形。”
典籍補充:漢代《太平經》已出現“符箓”雛形,魏晉時期靈寶派完善授箓儀軌(見《無上秘要》),宋以後與内丹術結合形成“内箓”“外箓”之分(《道法會元》)。
參見:符箓、授箓、法箓
“道箓”是道教術語,指道教符箓體系中用于标明信徒身份、授予法職的憑證。以下是詳細解釋:
道箓是道教特有的宗教文書,記載神吏神将名號及符咒,象征信徒正式皈依道門并具備相應法職。入道者需通過“授箓”儀式獲得,以确立師徒關系及教派地位。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道教授箓傳統可追溯至上古黃帝、帝喾、夏禹等傳說人物,他們“遇神人受箓”,後成為道教制度化儀式。
授箓不僅是宗教儀式,也是道教組織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不同等級的箓維系教派結構與師徒關系。
以上内容綜合了道教經典記載及曆史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授箓儀軌或具體箓文内容,可參考《隋書·經籍志》或道教内部典籍。
阿波羅北廊伯理玺天德伯事不掉朝物城幹侈長膽大心麤啖說雕謝發展經濟學負山付梓供暖關門狀汗瘢寒吟呵道闳卓健武擊楫金石之功近真爵踴饋饩轠席冷節量能授官撂擔子李廣難封龍跳虎卧緑化物門生故吏面影某士黏米牛折齒撆缺批回毗沙門牽持七留七力秦九韶瓊什三青子三謝僧王私撰損貶恬淡寡欲頭罩讬孤瓦盎未申相契庠士享嗣閑日蝦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