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意義。《漢書·高帝紀下》:“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甚亡謂也。” 顔師古 注:“亡謂者,失於事宜,不可以訓。”
(2).指無意義之事。《漢書·楊王孫傳》:“聖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
“亡謂”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亡”(通“無”)和“謂”(言說、意義)構成,字面意為“無意義的話”或“無價值的言論”。以下是具體解析:
詞義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漢書·高帝紀》中“毋(亡)謂天下險,遂可侮”,此處“亡謂”指“不要認為”,引申為“不可輕率斷言”。後世逐漸演化為否定性評價,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謂”為“論難曰謂”,強調“亡謂”即“無需争辯的無益之辭”。
語義分類
現代應用
當代語言使用中,“亡謂”因古雅生僻而較少出現,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方言考據時仍具學術價值。例如,江淮官話部分區域保留“亡謂”表達,意為“白費口舌”。
參考資料
“亡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進行綜合解釋:
沒有意義
這是最常見的使用場景,指事物缺乏實際價值或内涵。例如《漢書·高帝紀下》中“甚亡謂也”即批評某些行為不合時宜、無意義。
指無意義之事
引申為具體指代無意義的行為或事物。如《漢書·楊王孫傳》提到“損財於亡謂”,強調不應當為無益之事耗費資源。
多見于古代典籍,用于批評不合時宜、徒勞無功的行為,或表達對虛耗資源的否定态度。例如古代奏議中常用“亡謂”評價政策弊端。
需注意與“亡”的其他含義(如逃亡、死亡)區分。例如提到“亡謂指死亡的消息”,這一說法未見于多數權威文獻,可能是對個别語境的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碧遙遙産馬赤骨律詞塗從物怠曠呆物打家截道倒語大位調鹄釣利杜隙防微法書佛樹幹臯杠蓋幹季高壓氧艙拱手而降沽名釣譽航海梯山紅袖添香攪搜驚濤巨浪空夢曠遺賫持老鴉臘破涼幽幽裡居靈斷靈署立紮漏盡锺鳴倫類羅唣匿耀叵奈凄淡氣哄哄輕死重義輕資區段森芒沈香浦石英鐘死直送去迎來燙發搪擊拓印題免通昽妄稱為人作嫁衛攝弦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