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麓的意思、納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麓的解釋

《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孔 傳:“麓,録也。納 舜 使大録萬機之政。”後以“納麓”謂總攬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蕭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謙度,方追 重華 納麓之勤;約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宮之義。”《舊唐書·哀帝紀》:“著 重華 納麓之功,彰 文命 導川之績。” 宋 王禹偁 《謝加朝請大夫表》:“去歲伏遇尊號皇帝陛下,詳觀國書,追念始祖,顧復不祧之廟,光揚納麓之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麓"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文言詞彙,含義較為特殊且現代使用頻率極低。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納麓(nà lù)指總攬大政、執掌國事,特指帝王或重臣全面管理國家政務。該詞承載着古代政治文化中“受命于天”的象征意義,強調對重大事務的統領權。

二、詞源與典籍依據

  1. 《尚書·舜典》本源

    該詞最早見于記載舜帝執政的文獻:“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描述舜進入山林總攬政務時,即使遭遇狂風暴雨仍鎮定自若,彰顯其治國能力㊟¹。此處“麓”指山腳林野,象征原始政權場所,“納”即接納、統攝。

  2. 孔穎達《尚書正義》疏證

    唐代學者孔穎達注解:“納舜于大麓之職,使大錄萬機之政”,明确将“大麓”闡釋為總理國政的要職㊟²。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文化内涵解析

“納麓”濃縮了兩種文化意象:


參考資料

  1. 《尚書·舜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9卷第128頁
  4.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第2745頁

(注:古籍原文及權威辭書釋義未提供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納麓”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指“總攬大政”或“執掌國家重要政務”。出自《尚書·舜典》中“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的記載,描述舜在執掌政事時,即使遭遇極端天氣仍能保持清醒,體現其治國能力。

  2. 字詞溯源

    • “麓”在此處通“録”(同“錄”),意為“總領、管理”。
    • 孔穎達注解為“納舜使大録萬機之政”,即讓舜全面處理國家事務。

二、用法與擴展

  1. 曆史文獻用例

    • 南朝梁江淹在《蕭太尉上便宜表》中以“納麓之勤”贊頌執政者的勤勉。
    • 《舊唐書》用“重華納麓之功”形容帝王治國有方。
  2. 常見誤讀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山脈延伸至平原的地理概念”,實為錯誤。該詞并無自然地理含義,需結合典籍理解。

三、總結

“納麓”屬文言詞彙,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對國家政務的全面掌控能力。其權威解釋均指向政治管理,需注意與字面“山麓”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白房子搏桑彩色攝影倉頭尺墨樗裡頂感頂禮膜拜冬汛逗樂子飛揚浮躁撫化貴宦閨娃骨肉橫制谾谾懷伏花頭勇腱弓驕姱吉貝裘解煩兵今文經學炯迹具陳苛削庫簿锟吾來者不善雷令劍陵臨鄰光麗事面夷南轅北轍年底叛降偏桃平毗邪慶門窮坎齊衰溶瀛三世佛杉贅士行疏绌說不上去歲時伏臘邃雅藤杯钿璎同邦豚胉微母闾下腳貨縣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