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舜典》:“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孔 傳:“麓,録也。納 舜 使大録萬機之政。”後以“納麓”謂總攬大政。 南朝 梁 江淹 《蕭太尉上便宜表》:“菲躬謙度,方追 重華 納麓之勤;約情撝操,乃取 文命 卑宮之義。”《舊唐書·哀帝紀》:“著 重華 納麓之功,彰 文命 導川之績。” 宋 王禹偁 《謝加朝請大夫表》:“去歲伏遇尊號皇帝陛下,詳觀國書,追念始祖,顧復不祧之廟,光揚納麓之勳。”
“納麓”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指“總攬大政”或“執掌國家重要政務”。出自《尚書·舜典》中“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的記載,描述舜在執掌政事時,即使遭遇極端天氣仍能保持清醒,體現其治國能力。
字詞溯源
曆史文獻用例
常見誤讀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山脈延伸至平原的地理概念”,實為錯誤。該詞并無自然地理含義,需結合典籍理解。
“納麓”屬文言詞彙,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強調對國家政務的全面掌控能力。其權威解釋均指向政治管理,需注意與字面“山麓”區分。
《納麓》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含義豐富而深刻。它可以指代山脈的低處或側面,也可以引申為接納、收納。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纟(mÌ,由纟和蘭兩個部首構成,表示和紡織品相關)和鹿(lù,為“鹿”的古體字,表示野生的鹿)。這個詞的組合形成“麓” ,表示山麓、山腳或山谷之意。
《納麓》這個詞是古代漢字的一個變體,它出現在《廣韻》這本古代字典中,但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在繁體字中,納麓的寫法為「納麓」。
在古代漢字中,納麓的寫法稍有不同。納的古體字是「衲」,它添加了表示衣物的「衤」字旁,表示紡織品,體現了紡織品和紡織相關的含義;麓的古體字是「辂」,它由辂車和辂車下的足部組成,表示山腳、山谷或接近山地的意思。這兩個古體字的結合形成了如今的「納麓」。
在現代漢語中,「納麓」的用法受限,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例句來了解其含義。
1. 山峰高聳,綠樹蔓延,納麓之處,美不勝收。
(意思: 在山脈低處或山谷之間,風景秀麗,令人驚歎。)
2. 這個山谷是納麓地帶,可以搭建營地野外露營。
(意思: 這個山谷是山腳下的開闊地,非常適合搭建露營地。)
納麓作為一個單詞并不常用,因此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也比較有限。
組詞:納山腳、納深谷、納山澗
近義詞:山腳、山谷、山間
反義詞:山頂、山嶽、山巅
納麓這個詞語的含義豐富而多樣,帶有山脈低處或側面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收納、接納。它是古代漢字的一個變體,繁體寫法為「納麓」。盡管它在現代漢語中用途受限,但它仍然具有獨特的意義和曆史淵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