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謂棄絕衆相,不事造作。 宋 陳善 《扪虱新話·王荊公新經<字說>》:“ 荊公 新經《字説》多用佛家語……雲:‘無工以為穴,則空無相;無工以穴之,則空無作。無相無作,則空名不立。’”
(2).泛指不務空言。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林自 為太學博士,上 章 相 子厚 啟雲:‘伏維門下相公,有猷有為,無相無作。’”
“無相無作”是一個佛教術語演變而來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為wú xiāng wú zuò,原為佛教概念,指不執着于事物表象(無相)、不刻意人為造作(無作)。後引申為不務空談、注重實際行動的态度。
佛教本源
現代引申義
該詞現也用于形容人缺乏實際行動或成果,如“空有想法卻無相無作”(此用法與佛教原意存在差異,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哲學中的“無相”概念,可參考《大乘義章》等經典文獻(來源綜合)。
《無相無作》是一句含有深遠哲理的詞語,意思是沒有形相也沒有作為。它用來表達一種超越物質世界,超脫界限的境界,指的是無所執着、無所追求的無為而治的狀态。
《無相無作》的部首拆分是“無”和“相”,其中“無”部的拆分是“丿”和“亅”,“相”部的拆分是“目”和“木”。“無相無作”的總筆畫數是16畫。
《無相無作》源自佛教思想,出自佛經《金光明經》,是其中的一句經文。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無相無作」。
在古時候,揮毫寫下《無相無作》的寫法略有不同。漢字的形态演變中,有些字形在不同朝代有過變化。但總體來說,《無相無作》的古代寫法與現在寫法相近,隻不過一些字形可能是古代特有的寫法。
1. 他用心領會佛教的教義,漸漸理解了《無相無作》的内涵。
2. 在修行的道路上,要學會放下執念,追求《無相無作》的境界。
3. 每天花點時間冥想,可以使自己逐漸進入《無相無作》的境地。
組詞:無為而治、無欲無求、無憂無慮
近義詞:無為、無欲、無求
反義詞:有為、有相、有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