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ifice;strategem;intrigue;scheme] 重要的謀略;機智的謀略
(1).機密要政。《梁書·朱異傳》:“自 周捨 卒後, 異 代掌機謀,方鎮改換,朝儀國典,詔誥敕書,并兼掌之。” 清 李漁 《奈何天·密籌》:“我聞女寇入境以來,遍掠美貌的男子,日贊機謀,夜同枕席。”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他( 周太祖 )用 李谷 管理財政, 魏仁浦 、 王溥 、 範質 參與機謀,取帝位和治國,多得這些文臣的助力。”
(2).猶計謀,計策。 唐 張喬 《贈棋僧侶》詩:“機謀時未有,多向弈棋銷。”《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張主管 聽了心中道:‘中我機謀了!’” 清 李漁 《慎鸾交·首奸》:“我看了這張假契,就知道他一片歹心,要曉得圖佔孩兒的念頭不是今日起的,我家未曾被盜之先,他就設下這段機謀了。” 殷夫 《監房的一夜》:“他那雙活潑的眼睛就足表明他的性格,他是有機謀、有思想的。”
“機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móu,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機密要政
指涉及國家或重要事務的機密策略。例如《梁書·朱異傳》中提到:“異代掌機謀,方鎮改換,朝儀國典,詔誥敕書,并兼掌之”,此處“機謀”即指國家政務中的核心謀略。
計策、謀略
更常用的含義是“能迅速適應事物變化的計謀”,強調靈活與機智。例如唐·張喬在《贈棋僧侶》中寫道:“機謀時未有,多向弈棋銷”,指通過棋局推演來消解缺乏謀略的困境。
在現代語境中,“機謀”更偏向“智慧型策略”,例如形容應對複雜局面時的靈活應變能力。如殷夫在《監房的一夜》中描述人物“有機謀、有思想”,即指其具備深遠的謀略和判斷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或文學作品中的用法,可參考《梁書》《警世通言》等文獻來源。
機謀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指的是利用智慧和策略,運用巧妙的手段來達到目的的行動或思考方式。
機謀拆分為“木”和“言”兩個部首,共計11個筆畫。
機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和策略性思維。在古代戰争時期,将軍需要運用智謀和策略來制定行動計劃,謀取勝利。這種思維方式逐漸延伸到其他領域,成為一種普遍的概念。
機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機謀」。
根據漢字字典,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機謀的寫法為「機謀」。
1. 他憑借精明的機謀,成功地完成了這個項目。
2. 這個政治家以他的機謀思維和條理清晰的計劃而出名。
3. 在商業競争中,掌握好機謀非常重要。
機智、策謀、計策、謀略、籌謀
智謀、計謀、計策、籌謀
愚笨、莽撞、無謀、無計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