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腹郁結,阻滞不通。 唐 皮日休 《以毛公泉一瓶獻上谏議因寄》詩:“飲之融痞蹇,濯之伸拘攣。”
痞蹇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痞”與“蹇”的獨立語義進行解析。《說文解字》釋“痞”為“痛也,從疒否聲”,本義指胸腹間氣機阻塞引發的病痛,後引申為品行不端之人(《漢語大詞典》,1997)。而“蹇”在《廣雅》中注為“跛也”,原指行走困難,後擴展為艱澀、困頓之意(《古代漢語詞典》,2003)。
在中醫典籍中,“痞蹇”特指氣血運行受阻引發的複合症狀。如《黃帝内經·素問》所述“痞者塞而不通,蹇者行而不暢”,指患者既有胸膈痞悶的氣滞表現,又伴隨肢體活動遲滞的血瘀現象(《中醫術語考釋》,2010)。該詞現代多用于文獻學研究領域,如王力《同源字典》将二字歸入“閉塞阻滞”語義場(商務印書館,1982)。
需說明的是,“痞蹇”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其使用場景主要集中于專業醫學文獻及古代漢語研究著作中。
“痞蹇”是一個中醫術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pǐ jiǎn
釋義:指胸腹部位氣血郁結、阻滞不通的狀态,常見于中醫對病證的描述。例如唐代皮日休的詩句“飲之融痞蹇,濯之伸拘攣”,即形容通過藥泉緩解此類症狀(出自《以毛公泉一瓶獻上谏議因寄》)。
痞(pǐ)
蹇(jiǎn)
唐代皮日休的詩句是典型用例,表明“痞蹇”一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文學化表達病證緩解的過程。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句或中醫理論背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專業詞典。
闆書報社濱綏鐵路藏鋒斂锷纏夾不清吃吃傳馬大枋大熟等子剁碎繁庶反掌飛溢夫須浮玉谷産罕物黃鹂渾融節離脊封忌嫉棘棘鏡套胫衣盡語舉類老小兩腳羊良心發現疬瘍路食秒殺摩托化步兵牧羊拏攫男女老小年假拟度盆子遷革切切此布慶快琦玩讪短神而明之蛇添足十地是非之地實情霜群四美太官蔥讨戮腆顔挑三撥四污辱香樹仙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