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顔。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明目腆顔,曾無愧畏。”《明史·艾穆傳》:“ 居正 今以例留,腆顔就列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小倩》:“被妖物威脅,歷役賤務;腆顔向人,實非所樂。” 郭沫若 《屈原研究》:“不像後世有好些文人一遇着威逼便腆顔事仇而歌功頌德。”
“腆顔”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iǎn yán(注音:ㄊㄧㄢˇ ㄧㄢˊ),其核心含義為厚顔,即形容人不知羞恥、厚着臉皮行事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因缺乏羞恥感而強作鎮定或故作坦然,常見于批評或自嘲語境。例如:
情感色彩
含貶義,多用于指責他人或表達自我愧疚,如《明史·艾穆傳》中“腆顔就列”暗含對官員不知廉恥的諷刺。
古代文獻
現代用法
延續古義,如郭沫若《屈原研究》批評文人“腆顔事仇”;網絡語境中亦用于自嘲或調侃,如“腆顔推薦”。
“腆顔”通過“厚顔”直指人性中的羞恥感缺失,既可用于嚴肅批判,也可在特定語境中表達無奈或自嘲。其曆史用例豐富,現代仍活躍于文學與口語表達。
腆顔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自豪和得意的面容。當一個人面對成功或誇獎時,他會表現出腆着臉,展示出他内心的自豪和驕傲。
腆顔由“⺼”(肉)和“具”(具)兩個部首組成。拼音tiǎn yán。腆顔一共有15個筆畫。
腆顔最早來源于《楚辭·離騷》中的一句詩:“自胥腆蹄,公膺厥祜。”意為“展示自己的腆足,以獲得衆人的誇贊。”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用的意思。
腆顔的繁體字為「膯顔」。
在古代,腆顔的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有「腆顏」和「顚顔」,其中「腆」(tǐan)在古代用作得意、得勝的意思;「顚」(diān)則表示喜悅和陶醉。
1. 他因為這次比賽取得的勝利,一直腆着顔回到家鄉。
2. 小明考試得了滿分,他滿臉腆顔地向父母展示成績單。
3. 這位演員拿到了最佳男主角獎,腆顔地上台接受祝賀。
1. 豪情萬丈
2. 得意洋洋
3. 自得意滿
1. 愧色
2. 羞赧
3. 失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