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神而明之的意思、神而明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神而明之的解釋

《易·繫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韓康伯 注:“體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孔穎達 疏:“言人能神此易道而顯明之者,存在於其人。”後以“神而明之”謂表明玄妙的事理。《晉書·杜預傳》:“夫宣盡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至于引商刻羽,戛玉敲金,雖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強而臻自然,蓋遵守成法之化境也。” 李逸侯 《宋宮十八朝演義》第十七回:“彼此相參考,相融合,變而通之,神而明之,依照朕的意思,制作新的舞曲,演成新的舞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神而明之”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1. 詞源與出處
    出自《周易·系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韓康伯注解說“體神而明之,不假于象”,孔穎達進一步解釋需依靠人的智慧來顯明玄妙之理,而非依賴表象或教條。

  2. 核心含義
    指對深奧、玄妙的事理,需通過人的主觀理解和智慧去闡明。強調“因人而異”,即能否領悟本質取決于個人的能力與境界,如《晉書·杜預傳》中提到“宣盡物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3. 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偏正式短語,通常作謂語或賓語。
    • 文學引用: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運用該詞,強調創作需自然領悟:“雖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強而臻自然”。
  4. 延伸解讀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與《莊子》的關聯,但主流權威資料均以《周易》為唯一出處,可能為後世引申或誤傳。

“神而明之”強調對抽象、玄妙之理的領悟需依賴人的内在智慧,而非固定規則,體現了中國哲學中“以人為本”的認知觀。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神而明之

神而明之是一個成語,它源自于《論語·述而》。這個成語意味着通過感悟神明,使之明白、領悟真谛。

拆分部首和筆畫

神而明之的部首是示(礻),筆畫數為7畫。

來源

神而明之的來源是《論語·述而》第九章,原文如下:“有心而明之謂志;有志而忍之謂道;有道而行之謂天。”

繁體

神而明之的繁體形式為「神而明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神而明之”與現代字形差異不大,大緻保持了相同的書寫方式。

例句

1. 他通過不斷修煉,神而明之,漸漸領悟了生命的奧秘。

2. 古人通過默默苦練,神而明之,終于成就了大家仰慕的藝術成就。

組詞

神明、明白、領悟、真谛

近義詞

參透、悟道、洞察。

反義詞

糊塗、迷茫、不明事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