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疬瘍的意思、疬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疬瘍的解釋

亦稱“ 癧瘍風 ”。汗斑。由一種黴菌引起的皮膚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下·白花蛇》:“白癜癧瘍斑點,酒浸,同蠍梢、防風末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下·硫黃》:“同附子、醋,擦癧瘍風。”《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疬瘍風》:“癧瘍風從皮膚生,頸項胸腋無癢疼,紫白點點不開大,皮膚風邪熱結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疬瘍是中醫術語,指一種由黴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為汗斑或皮膚斑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疬瘍(拼音:lì yáng)又稱“疬瘍風”,指汗斑或花斑癬,由皮膚感染黴菌引發。症狀表現為頸項、胸腋等部位出現紫白色斑點,初期無痛癢,可能伴隨皮膚風邪熱結。

  2. 中醫視角

    • 病因:中醫認為與正氣不足、濕熱毒邪凝聚相關,風邪熱結于皮膚導緻氣滞血瘀。
    • 文獻記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提到“癧瘍風從皮膚生……皮膚風邪熱結成”,描述了其病理特征。
  3. 相關病症擴展
    部分中醫文獻可能将疬瘍泛化為皮膚結節類疾病(如脂肪瘤、皮脂腺囊腫),但需注意這類病症與汗斑的病理不同,需結合具體症狀區分。

  4. 治療與防治
    傳統中醫多采用清熱祛風、活血散結的療法,現代醫學則通過抗真菌藥物對症處理。若出現類似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明确診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中醫典籍中的具體方劑或臨床案例,可參考《醫宗金鑒》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疬瘍》的意思

《疬瘍》是一個以《病名》為主要義項的漢字詞語,常常用來指代皮膚上的潰爛瘡痍。這是一種由于疾病或外傷引起的病症,通常表現為皮膚組織的潰爛、化膿、疼痛等症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疬瘍》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疒”是疾病部首,而“羊”則是羊部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它的總筆畫數是11筆。

來源

《疬瘍》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是由古代漢字象形演變而來的。在這個字的形态中,左側的“疒”代表疾病,而右側的“羊”則是表示疖子的意思。在古代人們為了避免直接以“疖”字寫出,就使用了“羊”字代替。

繁體

《疬瘍》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使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作為一個古漢字,它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關于《疬瘍》這個字的古時候寫法沒有具體的文獻記載,所以無法确定其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不小心出了一身疬瘍,需要及時處理。

2. 這種草藥可以有效地治療疬瘍。

組詞

疬瘍潰瘍、疾瘍、疠瘍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疖、毒瘡、疳症

反義詞:安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