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地的意思、十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地的解釋

梵語意譯。或譯為“十住”。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曆的十個境界。大乘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附答問》:“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 釋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清 吳偉業 《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詩:“自居十地莊嚴上,道出三峰玄要間。”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華嚴經》的思想,後來又有所開展,所謂‘十地’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參閱《華嚴經》卷二三、《成唯識論》卷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地是漢語詞彙中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術語,主要來源于大乘佛教經典,指菩薩修行過程中的十個階位。根據《漢語大詞典》和佛教經典釋義,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四部分:

一、基本釋義

“十地”即“十種階位”,指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所經曆的十個修行層次。每個階位對應不同的智慧與功德,最終達到佛果。該詞由數詞“十”與名詞“地”組成,以“地”比喻修行者需層層遞進、穩固根基的過程。

二、宗教内涵

佛教典籍《華嚴經》記載,“十地”分别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每一地需斷除特定煩惱并證得相應智慧,例如:

三、出處與演變

“十地”概念最早見于東漢支婁迦谶所譯《道行般若經》,後由鸠摩羅什、玄奘等譯師完善。唐代《成唯識論》将其納入唯識學派體系,成為漢傳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宋代《景德傳燈錄》中亦強調“十地”為禅修者必經之路。

四、現代應用

當代語境中,“十地”多用于佛學文獻、哲學研究及傳統文化闡釋。例如《佛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将其定義為“菩薩修行的十個階段”,而《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則從教理史角度分析其思想流變。

引用參考:

1.《漢語大詞典》第1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2.《華嚴經》鸠摩羅什譯本,大正藏第9冊;

3.《佛學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4.《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十地”是大乘佛教中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又稱“十住”,梵語為bhu^mi,意為菩薩在不同階段所持的修行境界與成就。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十地代表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前的十個層次,每個階段都對應特定的修行目标和智慧成就。這些階位是菩薩道修行的核心框架,象征從凡夫到佛果的漸進過程。

2.十地名稱與特征

大乘佛教的十地具體名稱及簡要特征如下:

  1. 歡喜地:初證法性,生如來家,得無上菩提心,成就離系樂(初入聖道,歡喜無比)。
  2. 離垢地:斷除煩惱垢染,圓滿清淨戒行。
  3. 發光地:修勝定,發智慧光明,通達法義。
  4. 焰慧地:智慧熾盛如火焰,破除一切執着。
  5. 極難勝地:調和世間與出世間法,超越一切對立。
  6. 現前地:觀緣起性空,般若智慧現前。
  7. 遠行地:超越二乘,修行接近圓滿。
  8. 不動地:無分别智任運自然,不為外境所動。
  9. 善慧地:具足辯才,廣說妙法。
  10. 法雲地:智慧如雲覆蓋衆生,成就佛果前最後一地。

3.修行意義

4.其他分類

除大乘十地外,佛教中還有“三乘共十地”“真言十地”等分類,但大乘十地最為通行。

十地是菩薩修行的核心路徑,既分階段又具連貫性,體現了佛教“漸修成佛”的核心理念。若需進一步了解各階段詳細教義,可參考《華嚴經·十地品》等經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頓昂黛比肩接迹剝落擘指侪侶獃瓜大王風蛋花打嘴巴燈煤颠連甸農杜閉坊中語風霜雨雪何奈毀惡靧雨混渎豁然省悟絞帶葪柏積木久曠糾綏寇境困阨老鵵祿胙縷覼鬘華冒竊夢語齧臂派澨蟠蟄配所片鱗殘甲遷客企及求人如天之福三節膻慕沈猜神運鬼輸試牍死士送定竦駭孫曹談訾橦華通輪土筆婉畫香島崤陂洩漏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