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意譯。或譯為“十住”。佛家謂菩薩修行所經曆的十個境界。大乘菩薩十地為: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附答問》:“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階, 釋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詩:“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 清 吳偉業 《庚戌梅信日雨過鄧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還元閣》詩:“自居十地莊嚴上,道出三峰玄要間。”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二講:“《華嚴經》的思想,後來又有所開展,所謂‘十地’本是由之達到成佛的思想。”參閱《華嚴經》卷二三、《成唯識論》卷九。
“十地”是大乘佛教中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又稱“十住”,梵語為bhu^mi,意為菩薩在不同階段所持的修行境界與成就。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十地代表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前的十個層次,每個階段都對應特定的修行目标和智慧成就。這些階位是菩薩道修行的核心框架,象征從凡夫到佛果的漸進過程。
大乘佛教的十地具體名稱及簡要特征如下:
除大乘十地外,佛教中還有“三乘共十地”“真言十地”等分類,但大乘十地最為通行。
十地是菩薩修行的核心路徑,既分階段又具連貫性,體現了佛教“漸修成佛”的核心理念。若需進一步了解各階段詳細教義,可參考《華嚴經·十地品》等經典。
《十地》是指佛教中的十個地位或境界。這十個地位分别是:歡喜地、雀喜地、無仂地、清淨光地、持金剛地、粘隨地、善能解脫地、不動地、般涅槃地、法喜地。每一個地位都是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的進展。
《十地》中的第一個字“十”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十的上一橫,筆畫數為2。第二個字“地”也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6。
《十地》一詞來源于佛教經典中的《大品般若經》。該經典是佛教中重要的般若經典之一,描述了佛陀的智慧和修行方法。
《十地》的繁體字為「十地」。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1. 修行者通過不斷努力,最終可以達到《十地》的境界。 2. 他已經修行到第七個地位,離《十地》越來越近了。
《十地》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一些詞語,比如:
1. 十地境界
2. 地位
3. 修行十地
《十地》的近義詞有:
1. 十階
2. 十境
3. 十行
《十地》的反義詞有:
1. 未地
2. 無地
3. 五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