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良心發現的意思、良心發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良心發現的解釋

本謂善心的自然體現。後多指内心對是非、善惡的正确認識重新顯現出來。語出《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 宋 朱熹 集注:“言人之良心,雖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間,亦必有所生長,故平旦未與物接,其氣清明之際,良心猶必有所發見者。”《鏡花緣》第六六回:“如此一想,自然悶恨要哭了。姐姐,你説這宗忖度豈非良心發現麼?”《廿載繁華夢》第三二回:“那 馬氏 自次女回門之後,早知昨日女兒不肯叩拜翁姑之事,不覺良心發現,也自覺得女兒的不是。”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良心發現”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良心發現”指一個人因内在良知的覺醒,重新認識到自身行為的是非善惡,并因此産生悔悟或自我糾正的意願。例如魯迅在《藤野先生》中描述自己因受觸動而“良心發現”,正是這一含義的典型應用。

二、詞源與演變

  1. 儒家經典起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孟子·告子上》,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闡釋:“平旦之氣清明之際,良心必有所發見”,指人在心境澄明時,被遮蔽的善心會自然顯現。
  2. 語義擴展
    宋代以後,其含義從“善心的自然體現”逐漸演變為“對是非善惡的重新認知”,更強調道德覺醒的過程。

三、核心特征

四、使用場景

  1. 自我反省:如因懶惰産生愧疚後重新振作(魯迅用例)。
  2. 人際糾錯:如隱瞞錯誤後主動坦白并彌補。
  3. 文學表達:常用于刻畫人物道德成長的轉折點。

五、相關辨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哲學讨論,可參考《孟子集注》原文或現代倫理學分析(如、4、5、10的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良心發現

“良心發現”是一個常見的詞組,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或過失,并決心改正。這個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下面來詳細解析。

1.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詞組“良心發現”中的第一個字是“良”(liáng),它包含了兩個部首:“艮”和“月”,形聲兼形義字。它的筆畫數為7畫。

詞組“良心發現”中的第二個字是“心”(xīn),它由部首“心”構成,是一個形聲兼形義字。它的筆畫數為4畫。

2. 來源

“良心發現”這個詞組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但具體的來源并不清楚。它在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用來描述一個人因為内心的警覺而發現自己的錯誤。

3. 繁體

“良心發現”的繁體字為「良心發現」。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字“良”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蘭」。字“心”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益」。

5.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良心發現”的例句:

- 我經過深思熟慮後,良心發現自己做錯了事情。

- 經過多次反省,他良心發現自己對朋友的态度不夠誠懇。

- 當我看到那個可憐的小貓的時候,我良心發現我不能袖手旁觀。

6. 組詞

與“良心發現”有關的組詞有:

- 良好(liánghǎo):表示好的、不錯的。

- 良友(liángyǒu):指心地善良的朋友。

- 良知(liángzhī):指人内心所堅守的道德标準和準則。

7. 近義詞和反義詞

“良心發現”沒有具體的近義詞,因為它本身已經非常明确地表達了一個人在内心深處發現錯誤的意思。

與“良心發現”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無良”(wúliáng),表示一個人沒有良心,缺乏道德準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