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搏鬥。 漢 揚雄 《羽獵賦》:“犀兕之抵觸,熊羆之拏攫。”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又鑄二金獅子,作拏攫騰奮之狀,各重二百餘斤,以為趺。”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二:“又聞船背亦如拏攫之聲。” 清 黃景仁 《遊四明山放歌》:“渴虯飢鱷恣拏攫,蒼麋元豹和黃熊。”
“拏攫”(ná ju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拏攫”既可指具體的搏鬥動作,也可抽象為争奪行為,常見于古文對猛獸或人性貪婪的描寫。需注意不同文獻中字形可能略有差異(如“挐攫”),但核心含義一緻。
《拏攫》(ná huò)是漢語詞彙,意為用手緊緊地抓住。通常用于描述抓取或捕捉的動作。
《拏攫》的部首是手(扌)和曷(何),分别位于左側和上方。
從部首的位置來看,該字的拆分為左右結構,表示用手從上方抓住某物。
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規定,該字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拏攫》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源自于《爾雅》(又稱釋名)一書,記載着古代漢語的用法和解釋。在古代,人們使用這個詞來描述緊緊地用手捉住不放。
另外,由于漢字的簡化運動,繁體字中的《拏攫》已經很少使用,一般在繁體字書籍或文化場合下才能看到。
在古代,字形的演變常常與筆畫的簡化、作用的形象化等因素有關。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可以将《拏攫》的字形拆分成更多的部分來表示其意義。
例如,早期的寫法可能是一個手的圖形加上其他表示抓住或捕捉的符號來表示,這種寫法更加直觀地描繪了抓取動作的狀态。
1. 他迅速地拏攫住小偷的手臂。
2. 她用力拏攫住掉下來的手機。
3. 捕捉這隻野獸需要拏攫住它的尾巴。
組詞:
拏住、拏緊、攫取、拿捉、抓握、揪住
近義詞:
抓住、抓緊、抓取、抓拿、捉住、捉拿
反義詞:
放開、松手、釋放、放下、放松、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