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ift;wave]∶在水上浮動
從流飄蕩。——吳均《與朱元思書》
漁船在湖中飄蕩
(2) [fly]∶在空中飄浮,飄擺或飛升
漂亮的頭發在她的肩上飄蕩
(3) [rove]∶漂泊
亦作“ 飄盪 ”。1.在空中隨風擺動。 南朝 梁 吳均 《梅花落》詩:“獨有梅花落,飄蕩不依枝。”《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楊白花》:“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 巴金 《秋》四:“但是那溫柔的,比任何琴弦所能發出的還更溫柔的聲音至今還在他的耳邊飄蕩。” 柳青 《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從 北京 廣播電台發出的音樂,就在暮色蒼茫中悠揚嘹亮地飄蕩開來。”
(2).在水面上隨波浮動。《三國志·魏志·鮑勳傳》:“往年龍舟飄蕩,隔在南岸,聖躬蹈危,臣下破膽。”
(3).指被水沖走。《東周列國志》第八四回:“﹝ 智伯 ﹞回視本營,波濤滾滾,營壘俱陷,軍糧器械,飄蕩一空。”
(4).飄泊無定;流浪。 唐 杜甫 《羌村》詩之一:“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宋 蘇轼 《龜山》詩:“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 龜山 歲五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牛成章》:“途中遇寇,資斧喪盡,飄蕩不能歸。”
(5).形容感情不平靜或欲念沖動。 唐 駱賓王 《賦得春雲處處生》:“非将 吳會 遠,飄蕩帝鄉情。” 明 高濂 《玉簪記·寄弄》:“莫非春心飄蕩,塵念頓起。”《再生緣》第六6*四回:“看到心中飄盪處,瘋魔了,藍巾彩袖二裙釵。”
見“ 飄蕩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飄蕩漢語 快速查詢。
飄蕩是一個漢語動詞,指物體在空中或水面上隨風、波浪等外力作用而輕柔地擺動、浮動或移動,也可引申為精神、思緒等抽象事物的遊離狀态。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分層解析其含義:
物體隨風/水浮動
指輕盈的物體(如旗幟、船隻、落葉等)受風力、水流影響而擺動或移動。
示例: “彩旗在風中飄蕩”“小船在湖面飄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02頁,商務印書館。
聲音、氣味等擴散傳播
形容聲音、香氣等在空中彌漫、回蕩。
示例: “歌聲在山谷中飄蕩”“花香隨風飄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0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心神不定或思緒遊離
比喻人的精神、意識處于恍惚或無所依托的狀态。
示例: “他的思緒飄蕩到遙遠的童年。”
來源:《辭海》(第七版)第3561頁,上海辭書出版社。
漂泊無定(文學化表達)
常用于文學作品中,指人生活動蕩、居無定所。
示例: “他一生飄蕩異鄉,飽經滄桑。”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285頁,商務印書館。
“飄蕩”強調無規律的擺動或移動(如“柳絮飄蕩”);“飄揚”則側重有方向性的飛揚(如“旗幟飄揚”)。
來源:《現代漢語辨析詞典》第412頁,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魯迅《故鄉》:
“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漸漸遠去,隻剩下船頭的水聲,和微風中飄蕩的幾縷炊煙。”
來源:魯迅全集第一卷《呐喊》,人民文學出版社。
綜合權威文獻釋義:
“飄蕩”的核心語義是“受外力作用而輕柔、無定向地浮動”,既可用于具體物體的動态描述,亦可隱喻精神或生活的遊離狀态。其用法需結合語境區分物理運動與抽象表達。
“飄蕩”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物理層面的動态
抽象層面的狀态
古典文獻
詩詞意象
如吳均《梅花落》“飄蕩不依枝”,以梅花飄落暗喻漂泊命運。
可描述無目标、無歸屬感的狀态,例如:
“他的青春在城市的霓虹中飄蕩,找不到方向。”
如需更多古籍或現代用例,可參考、等來源。
擺老資格拔樹撼山鼻管不省得常心剗平城旦乘桴浮海成家立業逞威風赤瑛盤粗鹵錯文大班打典疍戶倒嗓打平瞪矒遞戰牍背阇毗惡歲公祢公益金溝畎滑膜金吾衛均分康和孔爵寇勢狼牙拍遼族裡槅詅嗤符靈和殿旄頭面沒羅弭忘鳥散魚潰坡陁清靜無為青丘繳拳壇柔枝嫩葉晌覺懾剉實秀樹經天均停年格同貌踠辔韈系霧氛晤言饷獻線民纖網